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考前指导2

高考地理考前指导2

高考地理考前指导2——地球运动考点一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轨道与绕转中心:①轨道为赤道;②绕地轴旋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的夹角。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恒星日:自转360°,23时56分4秒,是真正的周期。

太阳日:自转36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均为15°/小时。

线速度——赤道最大,越往两极越小,极点为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3)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赤道除外);(4)使地球形成一个旋转椭球体。

1.光照图判读的有关技能光照图的判读关键在于:把握“六线”和“六点”(1)六线①赤道:赤道上的地点在一年中的任何日期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②极圈:极圈是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界线。

③晨昏线: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

④0(24)时经线:0时经线是地球上日期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

⑤日界线:日界线是人为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大致与180°经线相一致。

⑥12时经线:12时经线就是地球日照图中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

(2)六点①极点:极点是帮助我们判断南北半球,进而判别日照图所示季节及日期、时刻等问题的关键。

②太阳直射点: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可以计算全球各地的时刻;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及其纬度,可以判定图示的季节及全球的昼夜分布状况。

③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6时,这在“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中是非常重要的解题线索。

④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永远都是l8时,这同样是解答“时间与时间计算”问题的关键。

⑤晨昏圈与出现极昼纬线圈的切点:该切点所在经线刚好平分夜半球,所以时间为0时(或24时)。

⑥晨昏圈与出现极夜纬线圈的切点:该切点所在经线刚好平分昼半球,所以时间为12时。

2.晨昏线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1)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φ)与太阳直线点纬度(θ)之间的角度关系是互余的。

用公式表示为:φ=90°-θ。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问题:假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匀速的,那么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直射点每个月移动纬度大约为8°,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3)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应用: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推测极圈内任一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极圈上极昼、极夜天数为1天,极点出现极昼、极夜天数约为半年,极圈内其他纬线出现极昼、极夜天数则据太阳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加以推算。

3.有关日期的巧妙计算判断某一时刻,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范围各占多少时,可以先画出表示全球范围的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180°经线表示的日界线,之后再按照时间计算的方法找出相应的零时经线,最终则可以根据零时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零时经线向西至180°经线为旧的一天,从而确定两个不同日期的范围。

4.选择航天发射基地及返回基地的分析方法(1)航天发射基地选择的条件①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则发射航天器初速度越大,越节省燃料;反之,越耗费燃料。

②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③地形条件: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

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探测,地势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

④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多晴朗天气,大气污染少、透明度高的地区。

⑤地质条件:地质稳定。

⑥水文条件:少大河、湖泊。

⑦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⑧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

(2)航天返回基地选择的条件①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

②人口密度条件:人烟稀少。

③水文条件:少大河、湖泊或在海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时间2012年11月8日9时在北京开幕,全球华人争相观看,广播、CCTV和各大卫星电视和其他媒体都会进行了全球全程直播。

据此回答1~2题。

1.在旧金山(123°W)留学的小华欲观看开幕式,应于当地时间几时打开电视 ( )A.11月8日17时 B.11月8日5时 C.11月7日17时 D.11月7日5时2.当开幕式开始时,全球同在11月8日的范围A.一半 B.多一半 C.少一半 D.无法确定3.(2012·南京模拟)下图中a为晨昏线,c为经线,b为c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点。

读图,当a、c两线重叠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和海口昼夜等长B.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C.b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D.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4.北京时间6时40分,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

据此可知,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 A.95°E B.110°E C.135°E D.170°W【答案 1.C 2.B 3A解析当晨昏线a与经线c重叠时,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A项正确。

4A解析根据题干中“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轮船位于南半球的晨线上,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早于6:00。

由北京时间6:40可知110°E为6:00(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此时,南半球的晨线应位于110°E以西附近位置,只有A项正确。

】考点二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轨道与绕转中心:①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所处位置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3)周期:恒星年:公转360°,365日6时9分10秒,是真正的周期。

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平均角速度——1°/日平均线速度——30千米/秒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近大远小)某日太阳直射某纬线,则该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离该纬线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记为“近大远小”)。

由此可以推知:一日内,同一纬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由“近大远小”的规律可以推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反之减小。

3.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1.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求夜长类似。

(2)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等。

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数的地区昼夜长短相反。

2.判断影子朝向与长短的方法(1)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变短—正午最短—变长—日落最长(理论上晨昏线处影子无限长)。

(2)正午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①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终年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北;纬度越高,日影越长;6月22日前后达一年中最短,12月22日前后达一年中最长。

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终年北射,正午日影始终朝南;纬度越高,日影越长;12月22日前后达一年中最短,6月22日前后达一年中最长。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时,在南、北回归线内,太阳有直射、南射和北射。

正午日影有时无、有时向南、有时向北;长短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

(3)极点:任何时候日影始终朝南或朝北,且日影长短无日变化。

3.如何判断日出日落方位(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

(因极夜地区无所谓日出、日落,故不用考虑)(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固定位置,不同季节的三天中各三个时刻拍摄日落轨迹(D2这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0°)叠加整理如图。

据此完成1~2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