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复习(含气候类型)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复习(含气候类型)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复习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 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注意:①大气的运动:②等压面的判读:高低低高高低热冷冷E F2、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模式; (1)城市风:(2)海陆风:(3)山谷风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2)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作用:10101008100610041002(hPa )三、全球性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1)形成:(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热湿)(热干)(冷湿)(冷干)热力热力动力动力低中高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北信风中纬西极地东风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季风环流:(1)1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2)7月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四、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天气系统:锋面:冷暖气团交界面。

(1)冷锋:①北方夏季的暴雨②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③冬季爆发的寒潮。

④一场秋雨一场寒。

(2)暖锋:②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②一场春雨一场暖(3)准静止锋: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注意: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过境前: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出现阴雨天气—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气流状况气压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垂直运动影响天气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四周(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鞍部、高压脊、低压槽、脊线、槽线)热带气旋项目台风飓风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源地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影响地区亚洲东部,如我国沿海地区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澳大利亚东海岸例:读下图回答:(1)该图反映的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是气旋还是反气旋?(2)判断甲乙两处的锋面分别是冷锋还是暖锋?(3)AB两地何处此时可能正在降水?例:读下图回答:(1)若图中①地盛行西北风,②地盛行西南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为北半球的气旋,乙地为北半球的反气旋B.a、b两虚线处可能形成锋面的是aC.图中③④两地处阴雨区的是③地D.图中①②两地风力较大是②地(2)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①地易出现的气象灾害是①沙尘暴②台风③春旱④暴雨⑤寒潮⑥伏旱A.①③B.④⑤C.②④D.①⑥AB例:下图表示某地近地面气压状况,n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判断此图位于_半球(南或北)2、L1、L2的锋面类型:L1:----------------- L2:-----------------3、如果锋面系统都能引起降水,那么图中A、B、C、D出现降水区域的是五、大气逆温现象1.辐射逆温: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

离地面愈近,大气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时达最强。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3. 地形逆温: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夜晚山坡散热快,冷空气下沉到谷地,谷底暖空气被抬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地形效应。

山区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但在山脚到山腰间往往有一段温度是随高度而升高,这就是山脚逆温想象,青藏铁路沿线也有逆温存在。

)4、锋面逆温:例:图中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

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时间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天气和气候:2、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1)气温分布规律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地区温度高,高纬度地区温度低,冬季是陆地温度低,海洋温度高,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A、对流层内,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

B、在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最初温度下降,然后不变。

(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日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叫气温日较差。

影响日较差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变化)随纬度增高而减小海陆陆地大于海洋气候(天气)晴天大于阴天地形平原大于山区植被裸地大于绿地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年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度出现在1月。

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变化)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海陆陆地大于海洋气候(天气)晴天大于阴天地形平原大于山区植被裸地大于绿地(3)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及原因:①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原因是赤道附近地区终年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上升冷却,容易成云致雨。

②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原因是两极地区终年气温低,气流下沉增温,不易成云降雨(雪)。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原因是大陆东岸夏季季风来自海洋,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④中纬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原因是沿海受海洋来的湿润气流影响大,内陆地区距海远,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⑤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原因是迎风坡气流上升,背风坡气流下沉,世界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称为世界“雨季”;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干极”。

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4、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及对应植被、自然带。

(1)理想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2)世界气候类型及对应自然带(3)世界各大洲气候类型图5、气候类型的判读:(1)定半球:6、7、8月气温高为北半球,12、1、2气温高为南半球。

(2)以温(最冷月均温)定带:(3)以水定型常见气候类型图:①②③6、全球气候的变化:(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的气候变化(关注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时间尺度时间气候(气温)变化特点地质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的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的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近代近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注意: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况状而言,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上升。

就我国而言,西北、东北、华北地区气温增加比较明显,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不明显,甚至下降。

从季节来看,冬季增温最明显。

(3)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①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危害(影响)极地和山地冰川融化加快;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

②臭氧层的破坏南极附近出现臭氧洞: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春季(9-11月)臭氧量污染减少的人为原因:冰箱、空调等释放出氟氟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发生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减少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③酸雨危害: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水形成: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入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我国情况:煤为主要能源,主要是硫酸型酸雨;酸雨区覆盖面积占40%,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成为重酸雨区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

七、气候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主要对农业、建筑、交通、旅游影响较大。

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