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画杨桃》教(学)案

《画杨桃》教(学)案

《画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容。

3、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无论做什么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容。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无论做什么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齐读。

(课件出示实物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指名简单介绍桃,课件出示相关文字:“桃”,学名“五敛子”,又名“羊桃”“阳桃”。


2、教师介绍桃。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教师提炼并梳理主要问题。

预设:
(1)谁画桃?
(2)怎样画桃?画成了什么样子?
(3)在画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桃这件事?
4、过渡:画桃还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吗?让我
们一同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将本课生字所带的词语读准确。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识字经验,并相互提示易错字。

预设:
(1)注意“嘱”中“禹”的书写;注意“悉”的上部不是“采”;“熟”的右上部是“丸”,不是“九”;“幅”和“副”要区分开。

(2)“嘱”“晌”是翘舌音;“肃”是平舌音;“帘”是三拼音节。

3、指导书写。

(1)师写“嘱、肃”,提示笔顺,学生观察并汇报书写要领。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先练习写一个字,再对比找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再次练习书写,达到尽善尽美。


(3)展示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自由练习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同时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容?
2、学生汇报。

预设:课文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桃时发生的事情。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层次。

(对于每一部分容的归纳不必要求统一,鼓励学生多元化概括。


4、学生交流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对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做下节课学习的容。

第二课时
一、回顾容,质疑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桃》。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容。

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回想课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我”、同学们、父亲、老师。


2、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桃这件事?)
3、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研读文本,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刚开始学画时,爸爸怎样要求“我”?
(1)齐读爸爸的话。

(2)“想当然”“画走了样”是什么意思?
预设:想怎样画就怎样画。

画得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3)爸爸说的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
预设:仔细观察,实事,真实体现原貌。

(4)齐读这一部分。

2、从爸爸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爸爸不仅画画一板一眼,为人也一定诚实正直,因此他要求孩子也要实事、正直坦诚。

(二)学习第二部分。

引学:课文讲的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桃引发的事情。

课文第2~18自然段就写了画桃的事情,我们先来看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正确。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我”是怎样画桃的?(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A、指名读,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关键词谈一谈“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

C、相机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

(1)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因为有一个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心头。

(课件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
(2)指名读“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父亲”的话?(课件出示,学生补充。


是圆的就画成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方的就画成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把圆的画成____________________,
也不要把方的画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评议。

(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3)教师引读: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生接读父亲的话);在“我”画得粗心大意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生接读父亲的话);“我”对父亲的话语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

3、“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却发生了让“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情。

(课件出示描写同学反应的句子。


(1)“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2)“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4、当同学们看到桃变成了五角星时,他们的反应是哈哈大笑,而老师呢?
(1)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理解“审视”:“审视”是仔细看。

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学:文中的对话没有提示语,我们一起试试为每一句话加上提示语吧。

正因为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与同学们的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对话:“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那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桃吗?”“不……像。


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____________________。

(他
吞吞吐吐地说。


6、想象说话:
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桃,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
7、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导学:读文章要抓最重要的段落,然后在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

老师的话中,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8、补充出示父亲的话: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教诲”,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体会一下“相似”和“一生受用”的含义。

预设:“相似”就是十分相像,由此我懂得了父亲和老师对“我”有着同样的期待。

“一生受用”,对于“我”的一生来说都是受益无穷的,这句话不仅教会我如何做事,更告诉我该怎样做人。

2、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教育和引导的用心良苦。

他们的话为什么让“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适用于处理其他问题。


3、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作者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个人资料。

岑桑,生于1926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分会副主席。

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本。

评论
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在文学上,作为编辑,几十年来我一直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的潮汐稍稍冲刷,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看来小时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

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

3、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拓展运用,布置作业
1、小组同学可以进行一次观察活动,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容,看看大家都有什么发现。

2、以“我的与众不同的发现”为主题,进行一次小练笔,然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是最善于观察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