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1)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最初,人类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后来,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_未耜。

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第二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在冶金方面的成就(1)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更显得精美华丽。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3)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2.制瓷业方面的成就(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在烧制陶器的实践中,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2)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代的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涌现出一批名窑。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4)明清时期,著名的瓷器产地很多,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至精至美的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

明中后期,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

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

(5)中国瓷器从唐代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3.丝织方面的成就(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

商代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

(2)到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很大,质量也高。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3)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卅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也称“妆花遍地金”。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长安城东、西有市。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4.重农抑商的含义和影响(1)含义:“重农抑商”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影响: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5.“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影响(1)“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指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2)影响: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人,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更为明显。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2).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3)著名的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这些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的作用。

第二课: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1)背景:a.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它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b.那时候,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民国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发展状况: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此外,烟草、火柴、榨油和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也较快。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使华商面粉业陷人困境。

其他行业,也同样难逃厄运。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 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原因: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积极支持国民政府,同时提出取消不平等条约、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享有较大政治发言权等要求。

b.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 发展状况:国民政府的前十年,从l 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3.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

(2)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4.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抗战胜利后,官僚资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5.地位和作用略第三单元第一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1.三大改造的过程(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时间(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 “大跃进”含义:“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 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3)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1)时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科京召开。

这次会议讨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2)内容:a.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正。

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