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版

综合整理人教版高中历史知识点版

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六省是指: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三生之间既相互牵连,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朝:三府三司制,行政:中书门下,军政:枢密院,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收精兵,消实权,制钱谷。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威胁自身的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明成祖(永乐)设立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了顶峰。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①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②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形成200多个小的“城邦”(城邦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城邦的狭小,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追求民主权利。

2、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公民是属于本城邦的成年男子。

3、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①公元前6世纪初,梭轮改革——奠定基础。

内容:根据财产多少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作用: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建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权利;实行陶片放逐法。

作用:基本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政治权利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③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黄金时代)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作用: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4、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步性: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

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6、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权在民、法律之上、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财产和地域取代血缘关系、轮番而治等。

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1、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形成: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因为成文法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所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胜利。

但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3、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罗马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4、万民法形成的原因:罗马帝国的扩张,使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5、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成《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6、罗马法的作用①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②为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③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7、罗马法的核心:保护私有财产。

8、罗马法的实质(目的):维护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2、美国的总统共和制1.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①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②只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强化资产阶级的权力。

③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的启发2.1787年宪法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联邦政府有政治、经济、外交等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自治权。

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享有。

A.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B.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掌握行政大权。

内阁对总统负责,总统对宪法负责。

C.联邦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

以上三者关系: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体现的原则:“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3.两党制: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两党对垒,轮流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之争是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而两党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一)法国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

3.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议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分别由间接和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意义:资产阶级掌实权,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确立,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德国1.德意志的统一原因:四分五裂的状态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由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结果: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2.《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①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大权,各邦保留自治权。

②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a.皇帝掌握行政权。

(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

)b.宰相是政府首脑,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c.议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制约)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3.德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进步性: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到19世纪末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局限性:统一后的德意志代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传统,造成德意志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完善的代议制。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鸦片战争1、英国的鸦片走私:(1)原因: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中国处于出超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5、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6、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7、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①《天津条约》(1858年)(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款;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②《北京条约》(1860年)(《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③美俄趁火打劫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使中国进一步丧失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三)甲午中日战争2、经过:(1)爆发:1894年8月丰岛海战。

(2)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主力。

③辽东战役,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清政府在战败,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维护侵华权益2、过程:1900年,八国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阻击。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清政府战败,1901年9月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①赔款②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义和团发动①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③口号:“扶清灭洋”④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⑤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二、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

2、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3、太平天国全盛时期: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进行了北伐,最终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创造了条件。

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评价:①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③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5、《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并未真正实行。

6、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7、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主观方面: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领导者争权夺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