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七章剖析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七章剖析
二、‚诗道性情‛论
诗歌能‚动人四情‛,‚动人兴观群怨‛ 对传统的‚兴观群怨‛说进行改造和 提升,将它由传统的文学功能论提升 到文学‚动人四情‛的本体论高度。 诗之泳游以体情,可以兴矣;褒刺以 立义,可以观矣;出其情以相示,可 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 矣。(《四书训义》卷二十)
王夫之(1619—1692)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 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故 又称船山先生。 其著作有一百余种,后人辑为《船山全书》, 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以及天文、 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多方面。
一、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构造其哲学体系时,王夫之一以贯之地 将理论重心放在实有的存在本身。 气论: 以人和人的存在为本,重‚气‛而着眼 于‚化‛,论‚道‛而落实于‚器‛,言 ‚性‛而重乎人‚情‛。由此构成了其诗 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四、论以意为主,反对死法
‚以意为主‛: 诗歌创作必须坚持艺术形象性的原则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夕 堂永日绪论内篇》) 诗歌创作中的‚活法‛与‚死法‛ 。
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
《原诗》是中国诗歌理论 发展史上的杰作,它系统 地阐述了诗歌的本原、文 学发展以及诗歌创作主客 关系及思维规律等问题, 在理论的系统性上大大地 超越了前代。
第一节 概述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它没有汉人的经学而能 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 其他如天算、地理、历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 人成功的领域以内,也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学来讲 ,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 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 明人以小说戏曲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 间,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 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 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反桐城派:钱大昕、袁枚、章学诚、阮 元、章学诚 。 古典词学的成熟期: 清初:阳羡派和浙西派 中期以后:常州词派
清代小说理论: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 砚斋 清代戏曲理论:李渔的《闲在那个以天赋、学识和多产 而闻名的世纪,他堪称一位 集天赋、学识和多产于一身 的顶尖人物。 ——宇文所安
性情: 反对宋明理学家空谈心性,把性与情、 理与欲割裂对立起来。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情者,性之端也,循情可以定性 也。‛
这样的理论思想也贯穿于他对“道”与“器” 关系的论述中。 同样,在有关性情(即人的内心存在)的论 题上,王夫之反对宋明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 把性与情、理与欲分割,对立起来的做法。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景者情之景,情者 景之情。(《唐诗评选》卷四) 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 所适。(《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三、‚情景相生‛论
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应该‚即目会心‛,‚情景相凑‛, ‚以心目相取‛, ‚心目‛,是一种审美直觉,一种不 需预设的情景相凑的‚当下直观‛。 写景至处,但令与心目不相暌离,则 无穷之情,正从此出。(《古诗评选》 卷五)
三、‚情景相生‛论
‚现量‛说 全面地阐述了审美直觉的理论内涵, 揭示了审美直觉的现在性、现成性和 真实性的特点。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相揣摩,如说他 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知 然者,以其沈吟‚推‛‚敲‛二字,就他 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 其一,因情因景,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隔水问樵 夫‛,初非想得;则禅家所谓‚现量‛也。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概述 王夫之的诗论 叶燮的《原诗》 桐城派的文论 清代的词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
历史背景: 明末以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长城内外动 乱不已,经济秩序完全混乱。明朝的政治更 是朽烂不堪,宦官弄权,党派纷争,相互倾 轧,贪风炽烈,政以贿成,完全一片亡国景 象。
黄 宗 羲
“集大成‛的时代学术特色: 大型图书编纂、多样学术领域全面繁荣, 取得了超越任何时期的学术成就。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清初: 批判明代台阁派,强烈的现实主义倾 向,在文学的艺术规律上提出很多深 刻的见解。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谦益、 吴伟业 。
康乾时期:清代文学批评的全面发展 文学的内部规律总结:悬臵对文学作 品内容的探讨,集中探讨作品的流变、 体裁、艺术特质和形式风格。 叶燮《原诗》、王士祯 ‚神韵‛、沈 德潜格调说 、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 理说 。
二、‚诗道性情‛论
‚情‛为诗歌之本,是王夫之诗歌体系的 ‚基石‛。 诗以道性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 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古 诗评选》卷四) 长言咏叹,以写缠绵悱恻之情,诗本教也。 (《夕堂永日绪论内篇》)
三、‚情景相生‛论
在心物感应的审美理论基础上,提出‚情 景相生相融‛的诗歌意象理论。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一、清廷的文化政策
从康熙时期开始,清政府对士人的治理, 从高压政策转为怀柔手段,从军事打击转 为思想控臸,并将思想控臸的重心放在重 建封建伦理臺序上。 提倡理学。以程朱理学为立国之本,‚崇 儒重道‛。 荐举鸿博,整理图书。 大兴文字狱,以消除异端,镇压反抗。
二、清代的学术品格
清初,总结明亡教训,反思心学弊端,提 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培养了重实证、归纳、 考据的务实学风。顾炎武、黄宗羲。 代表清代学术品格的‚乾嘉考据学‛: 文字狱盛行,使文士把全部精力投到文 字训诂、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 佚等文献整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