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2)预习成果展示
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B、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诗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3)前四句小结
写“旅夜”:“夜”,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夜”晚所见景色。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雄浑阔大、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寓情于景——孤独、凄苦。

四、合作探究(通过“书怀”悟实情)
1、“名岂著,官应老病休。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历传诵的名联。

你认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五、总结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旅”字看背景;通过“夜”字察实景;通过“书
怀”悟实情。

2、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六、深入理解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1、再次诵读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结合学过的诗歌,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高》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登岳阳楼》这首诗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3、总结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

“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

七、作业
1、小练笔:杜甫,我想对你说…....
2、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
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