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摘要]近几年来,省部共建高校工作持续开展,不断推进深化,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目前,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定位不明晰,有趋同化现象;定位不全面,缺乏具体规划;定位不紧密,缺少共建特色。
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应考虑学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发展目标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问题以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
[关键词]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66-04为了解决高等学校的布局、经费等问题,2004年后掀起了省部共建高校的高潮。
省部共建高校是指国务院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包括新疆建设兵团)共建的高校。
按主要财政来源,可以分为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共建高校(如“985”高校等)及地方财政为主和中央财政为辅的共建高校(如省属“211”高校等)。
按共建单位不同,可以分为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国务院其他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目前,省部共建高校一般特指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兵团)共建的非直属高校,共有22所。
国务院其他部委(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称之为省部共建高校(共有28所)也逐渐被大家接受。
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是学校制订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各项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于肩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省部共建高校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从共建的角度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探索与高等教育、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目标、服务方向和办学特色定位,要同共建的工作目标相结合,充分体现共建特色。
一、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共建高校对办学定位均有研究和思考,定位意识较强。
从表1部分省部共建高校有关自身定位的表述可以看出,都明确提出了自身的定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共建高校的定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 定位不明晰,有趋同化现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现代生产力多元并存及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多元结构系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技术岗位和不同生产力需要的多种类型、层次、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必然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其培养目标也必然存在差异。
高校的定位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层次、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体现自己的特点、个性。
综观省部共建高校目前的定位,大部分存在着定位空泛、不明晰的情况,甚至基本相同(如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
“高水平”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国际知名”。
很多学校没有深入研究国家及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要求,缺乏对自身优劣势的深入分析和总结。
虽然大部分共建高校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但却显得对发展过程中的困难认识不足。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稳步实施,省部共建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是否有一个清晰、科学的定位关系密切。
共建高校只有保持清醒头脑,在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统一的原则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服务方向,对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思考,整体规划,才能既立足于自身实力,又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和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2 定位不全面,缺乏具体规划。
高校定位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特色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多个方面。
总体目标定位是指在国内外高校中的位置;学校类型定位指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办学层次定位指培养人才的层次结构;学科定位指高校的学科结构及学科发展方向;服务面向定位包括行业面向和区域范围面向。
目前,部分省部共建高校的定位不太全面,总体目标、类型层次等方面表述较多,而在办学特色、学科及服务面向方面涉及较少,或虽然有所涉及但缺乏深入细致的规划。
3 定位不紧密,缺少共建特色。
从目前各省部共建高校的定位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并未从省部共建的角度来进行明确定位。
虽有部分高校提及了省部共建,但在具体的规划中仍以普通高校或“211工程”学校的身份进行定位,未能突出学校的“共建”特色。
省部共建高校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起区域示范作用的高校,同时还在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使命。
省部共建高校与“211工程”高校也存在着区别:“211工程”是面向全国,侧重点在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省部共建工作则是主要面向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兵团)以及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应紧扣自己在共建工作中的角色地位和特殊使命来准确定位,在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中明确体现共建工作的目的。
二、省部共建高校科学定位的方向剑桥大学前校长艾利森·理查德说: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作用。
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一流大学。
因此,对于省部共建高校来说,要跳出“高、大、全”的目标定位误区,精心谋划学校改革与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
1 应考虑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
教育部之所以针对中西部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自治区以及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设置和部署省部共建和重点支持的高校,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他有关部委与高校合作共建也是为了互利共赢。
因此,省部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共建高校在为自身定位之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将自己放置在区域乃至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来研究和确立自身的定位。
既要考虑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位置所代表的优劣势、成因、危机、潜力等等,也要注重作为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龙头”所担负的责任与困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在对上述两方面充分研究和考虑的基础上,正确定位,发挥共建高校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建设与示范带动作用。
2 应考虑共建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
省部共建高校的另一使命,是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高校与地方和行业的共同发展。
因此,共建高校在定位上要注重地区特色化或行业特色化,一方面,在服务方向上要体现出为区域和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区域和行业创新体系建设,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办学特色定位上要体现出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行业文化的融合,坚持地区特色化或行业特色化发展战略。
3 应考虑共建高校发展目标与现实条件相匹配的问题。
确立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教育投资具有的周期性长的特点。
选择的定位目标应该是积极的,能确保大学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与知识储备,同时,要考虑实现定位目标所必备的社会物质条件、高校现有的发展基础与可能的发展环境及保障。
如果不顾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一味注重学校规模的扩大与层次的提高,在专业及学科上贪多求全,迁就生源质量,降低培养规格标准,这样大学办学目标不但不能实现,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省部共建高校大都处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地域环境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在办学定位上更应注重考虑自身及所处地区的现实条件,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脱离学校的实际水平和现实条件,盲目追求“高、大、全”。
而应以冷静务实的心态,摸清学校的家底,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
4 应考虑共建高校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问题。
大学办学定位首先应当具有源于实际的现实性,并立足现实,服务当前,尽可能地满足现实需要。
然而,现实又是未来的基础和起点,长远目标是近期目标的导向与动力,因此大学办学定位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停留在眼前,不能过分强调现实条件及短期需要,而应超越现实,把握学校发展变化的趋势。
省部共建高校在定位时应将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与地方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的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联系起来,既要注重短期内自身与地方发展需要,同时更要清醒、敏锐、准确地洞察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研究高校与地方和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科学定位。
三、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的对策建议省部共建高校办学定位的前提是确定自己的角色和特点,找出优势和劣势,然后确定本校独特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发展思路、方向、目标以及措施,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1 追求卓越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的目标定位。
办学目标是大学的奋斗目标或努力方向。
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就是要确定其在所属大学系统中处于或将处于的位置,这是一种纵向的办学定位。
大学在选择和确定体现其发展需要的目标时,通常会定得高一些。
其目的是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部分省部共建高校将办学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或“高水平”,应是较为科学的。
争创“国内一流大学”或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一个追求卓越的参照目标,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树立了一种追求卓越的具有凝聚人心、形成向心力的学校精神。
而另一方面,共建高校的目标定位又需脚踏实地,从学校实际出发,决不能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高、大、全”。
周文斌认为:“冲击国内一流,也就是实现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前五十名的目标,这是许多省部共建或省级重点大学跳一跳能摸到的。
地方高校要发展好就必须跳出自己所在的地域范围,站在全国性的高度来看自己的发展,既要有放眼全国的战略眼光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扎实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他同时也提出:“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始终保持两重性。
要有高的标准、广阔的眼光,敢于参与;还要具备务实的态度,明确定位,服务地方发展。
”2 以本、硕培养为主的类型和层次定位。
省部共建高校多为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或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在办学类型上多属于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主,同时也培养少量博士生、专科生的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