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1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1

湖北省博物馆观后感
曾经有幸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吸收了许多知识,下面我谈谈我对省博物馆的一些认识。

当我们到达省博物馆的时候,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地处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1953年筹建,1963年3月定为现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标本的主要收藏、宣传和研究机构。

馆舍占地6.4公顷,现有建筑面积9600 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 在近20万件藏品中,不少是举世瞩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学资料,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 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也反映出了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湖北省博物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秦汉青铜器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曾侯乙编钟,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为耀眼的国宝级文物,源于我国原始社会,乐宫中最为显赫的就是编钟,它至今保留着优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整套编钟铸造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模、合金、浇铸、铸后加工等多道工序,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处理得十分恰当。

它由不同批次多组编钟组成,共56级分成8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
构, 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

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音质由上至下逐渐降低,全部都是双音钟,且互不干扰。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古代瓷器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人们的关注。

而我最欣赏的是粉彩荷花吸杯,它来自清朝光绪34年,高4.8厘米,长19厘米,造型通身作荷花瓣式,花梗中空做吸管,粉色为主,花梗为淡绿色,十分新颖,釉色粉红,接接近真正的荷花,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粉彩,这种技术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创作的瓷器品种,粉彩的出现更丰富了瓷器上的色彩,素以“粉雅柔丽”而著称。

看见这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觉得像一幅精致的白描工笔画展现在我眼前,在学习装饰图案时,对传统花卉的图案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到现场看见了之后,还是感觉到了惊奇,它流畅的线条,细长的金线勾边,所有的色彩搭配给我非常华丽的视觉感受,使人赏心悦目。

古代字体
在博物馆再往上走,吸引我目光的是古代字体,从西周到秦帝
国的建立前,近九百年里,文字以多种结构形式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奉命统一文字,字体为小篆,秦汉时期又出现隶书取代小篆,传说是秦人程邈在监狱中所创,所以被称为隶书。

字体设计是增强文字的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诉求力,赋予版面美感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

在平面构成中的三大要素为色彩、图形、文字,文字的大小、结构、修饰性、笔画能传达特殊的信息。

作为一名平面专业的学生,觉得在一件优秀的作品里,好的字体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也成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在设计中变得更加的重要。

在参观时,看见简牍上排列着整齐的篆体文字,觉得它们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十分佩服。

通过学习,有了不小的收获。

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实物为我们全面展示了湖北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轨迹。

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先人是怎样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以勤劳的智慧、奋勇抗争精神,创造出无数的奇迹。

它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古人们都有着很高的艺术境界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我们的古人在铸造技术上表现得很细心,技术水平较高。

以至于到现在,那些古迹仍然完美无缺,让我们能够尽情观赏。

在学习湖北本土历史文化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要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