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一)——议论哲理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相信与不相信龙应台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③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
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人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被掩盖,无法复原。
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
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④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淳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
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⑤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
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
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⑥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⑦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⑧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原来石很容易烂。
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
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
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⑨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⑩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
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
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⑪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⑫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⑬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有删改)1.概括回答下面关于“理想主义”的问题。
(1)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境遇如何?他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对理想主义者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旦掌权,立刻腐化堕落;被弄权者拉下马,无法实现理想。
有品格,不被权力腐化;有能力,将理想转化为实践。
(2)相信—不相信—相信。
因为在现实中难以成功;现实中也许不能成就大事业,但对社会有引领作用。
2.文章第⑩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排比。
运用整齐的句式延续上文的几个话题,认识逐渐深入,言简意赅,气势贯通。
(2)比喻。
形象地运用萤火虫发光的比喻,写出爱情重在发生时的美丽,不单单在于长久。
3.请探究①⑨⑪这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渡。
运用相似句式承上启下推动各层次的逐渐深化。
(2)是全文的线索。
以“相信”“不相信”贯穿全篇,谈思考和认识的改变。
(3)彼此照应。
“二十岁之前”“二十岁之后”的表述展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认识逐渐深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执虚如盈张丽钧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
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
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
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
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
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
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
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
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
”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
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
浩叹四起。
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
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预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
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选自《燕赵都市报》,有删改) 4.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第三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5.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这篇散文的表现手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我”与众人的态度不同,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恼了”“粗暴”“略去了‘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