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分析
1、教材方面
(1)初中课本重现象,要求学生知道的内容多,需要了解的知识少。

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性分析少。

高中内容也是力、热、光、电。

重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较为复杂抽象。

(2)初中物理难度小,趣味性浓。

通过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

数学工具的应用更加明显。

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3)、中考试题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

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的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使高初中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认知性。

课堂密度小,进度慢。

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

习题类型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

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

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
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题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在教学中必须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

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
理现象模型。

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放法。

多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不高。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这些知识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比如初中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

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

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振动等。

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此外还要有
空间想象力,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等。

二、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体做法
1、熟悉教材,理解透彻高中的新课标。

初中教师在熟悉初中物理课标的基础上了解高中物理教材知识体系和教
学要求。

各个知识点在初高中的要求有什么区别。

例如初中的速度(速率)和高中的速度有何区别。

在讲解习题时要培养学生画图意识,把运动过程分析透彻。

例如气球浮力问题等。

运动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引导和能力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顺利进入物理学习状态。

而在初中靠死记硬背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物理学习逐渐掉队。

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课本上现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要有目的的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

(2)教学中注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具体问题中要强调对对物理过程的分析
物理学研究方法很多,像理想化模型(质点、单摆)等效
替代法(力的合成和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图像法(匀速直线运动图象,电流与电压关系图像、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控制变量法(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类比法(电流---水流电压—水压)假设法(对静摩擦力分析)推理法(牛顿第一定律)等。

对具体问题要重视把分析物理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楚必然存在解题隐患。

题目不论难易尽量画图。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掌握物理过程。

(3)用教法促学法,“学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老师的教法。

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主体。

学法要以学法为依据,大部分学生中良好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教
法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及时对比归纳总结。

如学完重力、摩擦力、压力后比较三种力的异同。

学生在总结过程中知识点得以整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良好的解题习惯。

书写工整,注重思维过程,推理严谨,言必有据。

解题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

不能忽略或遗漏重要的关键步骤和中间结果。

注意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指导。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

(3)经常动手操作的探究习惯。

在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必然会发现一些与教材叙述
不完全一样的现象。

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体会生活现象并不代表物理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深化。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除以上三个方面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迁移能力。

但不要盲目加深加难,要重基础,抓基本能力。

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几个过渡,使学生顺利踏上新台阶。

看过"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还看了:
1.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
2.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3.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