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如何衔接
发表时间:2013-01-22T09:52:08.437Z 来源:《教育创新学刊》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白春华[导读]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
白春华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
具体表现在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设置的思维不超过两个层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更接近真实的物理过程。
分析物理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的方法,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它性的,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而总想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
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来更新认知结构。
要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难的的问题,应把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点。
一、从教材内容入手
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了解学生已有的物理学习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
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
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生来说,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掌握新概念,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夯实基础,在教学中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思想。
多做实验,多联系实际,通过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
二、从指导学法入手。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是“重教法”而“轻学法”,这种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突出,在设计教法时忽视或不设计“学法”。
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主体,教法应以学法为依据,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阅读、课后巩固的方法指导,在高一教学中应使学生逐渐形成由接受学习到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并重的过渡。
三、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人们对某一事实、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这就是问题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
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
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再次,要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示范性地提问,再引导学生模仿创造性地提问,学生对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更加激烈,而且兴趣始终不减。
四、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入手。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正确或有创新时,必须适时表扬与肯定,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是错误的时候,要能容忍学生,并鼓励大胆再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