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答题解析版

小说答题解析版

人物: 突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内容:引出下文; 交代了背景;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作铺垫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增强文章文学色彩结构:开门见山,统领(总结)全文、奠定基调;承上启下,卒章点题使结构紧密、完整使情节一波三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手法:照应伏笔,表达技巧主题: 揭示小说的主题;深化主题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令人回味),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一:主题1.从作品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形象)看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二、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角度: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情节,人物关系(主次),主题人物描写:既要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又要关注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烘托、反衬人物性格特征2.人物形象关键词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但是还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品质等.◎人物形象淳朴质朴天真浪漫、聪明伶俐、老实本分、勤劳肯干(敬业)热爱家乡、祖国◎性格标签“平凡朴实、、憨厚、吃苦耐劳、循规蹈矩、踏实勤俭、善良可爱、乐观热心、豪放洒脱、有上进心、有追求、生命力顽强、勇敢稳重谨慎、正直从容、耐心执著、诚实狡猾圆滑、势利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温柔体贴活泼可爱内向害羞外向开朗心地善良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小心谨慎正义正直悲观失意患得患失异想天开多愁善感淡泊名利见利忘义天真浪漫瞻前顾后循规蹈矩热心助人少言寡语爱管闲事追求刺激豪放不羁狡猾多变贪小便宜见异思迁情绪多变重色轻友胆小怕事积极负责勇敢正义聪明好学圆滑老练脾气暴躁慢条斯理诚实坦白不屈不绕精明强干憨厚大方谦虚三、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点明主旨,总领全文○3表达感情,奠定基调○4运用技巧,引起下文(描写场景,渲染气氛,设置线索,贯穿全文,妙用设问,发人深省,巧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借助联想,增益情趣)◎小说的结局(照应式结尾、点题式结尾、留白法、出人意料法)结构:卒章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拓展内容内容:照应前文(呼应、对比)、突出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深化(突出)主题情感(读者):抒发情感、强化情感、引发共鸣手法(表达效果):画龙点睛、留有余韵、启迪思维例1:(结尾内容分析)P95《名伶》小说结尾两次写到是真的,每次表达的内容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第一次是证实一代名伶离世前的心里话,表露他实在是演累了,不愿意装模作样演一辈子小妇人,不愿意的背后,凸显的是内心的委屈、隐忍与厌倦;第二次是澄清他离世前最大的遗憾,这遗憾的背后,是对曾经的辉煌难以再现的失落、无奈与感伤。

对比强烈,凸显了名伶内心的矛盾冲突,丰富了人物性格。

例二:(结尾情节和主题)P111《查尔斯》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没有叫查尔斯的呀!小说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情节上:1.明线暗线交汇,情节突转 2.与上文情节伏笔相照应,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主题上:引发读者思考,突出文章主题,引导我们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适应能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隐秘。

四:小说的标题1.标题的基本含义与多重含义2.与文本内容的联系(主题、人物、情节)3.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组材、线索、照应)4.标题的艺术特色(含蓄)例1:(标题的主题、人物、情节作用)P97《囚装》小说以囚装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主题:主人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虚荣心,贪婪的欲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反面教材,他的经历突出文章主题:要做一个能掌控自己欲望的人。

人物:小说通过对得到囚装的主人公的描写,将他时而妒火中烧、时而天真稚拙,时而精明老练,时而得意忘形的贪婪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他的悲剧在对比中得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

情节:囚装贯穿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例2:P141《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应该是坟:1,结构上:文章开篇明说寻坟,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委婉写坟,浑融深刻 2.坟是线索,全文一直围绕坟展开,写了什么什么什么事,而好大一棵树只在结尾出现且篇幅不大。

3.主旨:寻坟而不得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应该是好大一棵树:1.情节上看:他使父亲最终接受记错了这个事实有可信度。

这棵树成为了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

2.树是树,不是坟,但是却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慰藉,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者唏嘘 3.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树的繁茂给予了父亲这十年来无以言说的思念,侧面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3.从艺术效果上看,用树做标题更加含蓄蕴藉五、小说的情节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主题—读者例 1.:(情节的作用四大角度)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般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故事情节来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代,如此才有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2.从艺术表现来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了人物和事件,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3.从人物塑造上来看,表现了上一代人勇敢智慧朴实有爱的精神品格4.从思想内涵来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人情美的文章主题。

例2:P121《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1.同样是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2,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疑虑的复杂心理3,询问上的不厌其烦和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例3:(情节对主题的表现力)P134《湘绣旗袍》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展现了两代人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和发展理念的不一致。

2.表现父女俩的个性,使其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3.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 4.为下文写女儿逐渐理解父亲、珍视旗袍和尊重传统作了铺垫例4:p137《江一鹤》: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1.人物刻画上:表面上写汪,实质上是为了写江。

以汪的艺术追求折射江的艺术造诣。

2.刻画手法上,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避免平铺直叙,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有张力。

3.情节安排上,实写虚写相结合(明暗交织),使笔法摇曳生姿。

4.主题上,先写。

再写。

最后两人合为一线,写汪在江指点下领悟绘画真谛,巧妙突出主题:真正高妙的艺术一定是浑然天成的,必须脱离名缰利锁,独创一格。

五、小说的知识补充1. 小说的环境描写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2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生动形象○3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④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3.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