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2有答案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一小说阅读11-2有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林家铺子(节选)茅盾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

一条街上冷清清的,简直没有人行。

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

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

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

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

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

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

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

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

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

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

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

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

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

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

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

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

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

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乘快班。

今天一早乘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

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

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

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

他妈的,性命交关!”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

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

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

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

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

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

买客没有半个。

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

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

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

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

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

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

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

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讲述了年关发生的“收账”的故事,描写的人物不多,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了众多的时代场景,能够让读者窥见广阔的社会生活。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C.本文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这一情节,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与第二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

D.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

答案 A解析B项“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错误,小说中上海客人的话是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C项“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并没有展现出林家铺子倒闭的“直接原因”。

D项“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错误,通过文中寿生的语言并不能将他的性格特征总结成自私、有主见、有办法。

2.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说明林先生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关心妻女,担心收账,忧虑时局,说明林先生是个本分怕事的人;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说明林先生是个诚信厚道的人。

(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要求对林先生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文中对他进行描写的内容,关注他的言行,并注意文中直接对他进行概括的词语。

如通过林先生对时局变化的担心,害怕生意往来的账目不能按时收回等,可见他是个本分怕事的人。

3.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积在短短的篇幅中。

请列出三条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线索:①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②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还上海客人的钱;③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

作用:①使得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阔大的社会背景;②使得主要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形象更加饱满;③使得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题。

解析选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就是这篇文章交织并进的三条线索,贯串并推动情节发展,回答时应准确概括各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

分析线索的作用时,可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来考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山村沈祖连小山村,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山雾缭绕。

虽然远离城市,缺乏城里的物质文明,可他们也一代代地繁衍了下来。

小山村是和谐的。

小山村有一个杂货店,这就是城里的百货商场、超市;小山村有个肉摊,这就是城里的菜市场;小山村有一个小酒馆,这就是城里的饭店酒家;小山村有间小屋,小孩在这里认字,这就是城里的学校;小山村还有一个卫生室,这就是城里的医院。

而我所讲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卫生室里发生的。

医生的拿手技术是治疗各种疼痛,凡腰痛腿痛手脚痛及各种无名肿痛,经他治疗,没有不好的,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绝技。

与其说医生的医术高明,不如说是医生的药物独特。

凡此种种疼痛,医生总要使用一种很独特的草药,这种草药叫“一粒珍珠”,也叫“一粒金丹”。

刚从土里挖出时,呈银白色,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经太阳一晒,便慢慢变成金黄色,活脱脱一颗颗金丹。

看不出这小物竟有神奇功能。

病人痛得咧着嘴来,经过一番拨弄,多是笑着走出去的。

据说医生的先祖当年游历海南,在五指山遇到奇人,才得此偏方。

到了医生手上,已传了四代。

几代人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为人解痛,不图不取,一家人始终住着那低矮小瓦房。

不过小瓦房也没什么不好,小山村里的人全都住这种小瓦房。

当然,作为小山村独家医院,只凭一个单方是不行的,见天有几个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感冒发热伤风咳嗽,于是,医生也就附设了内科外科儿科妇科。

每天不管看病抓药的人怎样,医生总是有条不紊地工作。

他在门口设个排队处,那排队方式竟也独特,每人一块瓦片,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上面也用瓦片写着一个号。

瓦片做笔,瓦片做纸,写出的号码倒也清晰可辨。

每次进来一个人,只要你拿出瓦片,那号码是不会错的,依顺序来,不挤不乱。

来的都是本村本乡的人,再急也得排队,除非别人主动让你,否则还真不好意思插队。

这天来了辆小轿车,贼黑贼黑的,一直开到了卫生室门口。

车里下来一个年轻人,再打开右边的门,扶出另外一个人。

被扶的是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头发都变白了。

看他一手支着腰胯,一定是痛得不轻。

医生正在给村人看病。

门外集着一堆手拿瓦片的村人。

来人自然没有瓦片。

坐在最外边的黎三问,是来看病吗?是啊,不看病跑来干什么?是的,不看病来这儿干什么。

说得平常,可村人都不大喜欢这种大大咧咧的样子。

黎三随手递给他一块瓦片,他却不要,挤到前面,先是掏出烟,顺手抽出一支,塞到医生嘴中,随手打着火机递过去,不由你不抽。

一口喷出来的白烟,使得整个屋都香了起来。

医生说,啥烟,这么香?香吗?那就留给你慢慢抽。

那人将那包烟放到了桌上,告诉你,大中华,三块五一支。

啊?那可不敢要啊。

那算什么?我们路远,先帮个忙,让我们看吧。

医生稍显为难地看了看外边手持瓦片的村人。

村人见来人也不多,就一个,也就默许了。

大概一刻钟,看好了,那人将一张大票留在桌上,问,够了吗?要不了这么多,我找钱给你。

不用找了。

说着便扶着男人往外走。

那人走了,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过了几天,那人又来了。

照样不用瓦片,照样留下一包好烟,照样先看,照样给了一张大钱。

只是在走时,向医生要了这里的电话。

好几天没见那人来了。

这天有人跑来叫医生到大队部去接电话。

医生丢下了正在看的病人,出去了。

好一会儿才回来,跟村人说,真对不起,我有点事得到城里一趟,明天回来。

说着收拾东西,匆匆出门。

村人便只好将手里的瓦片放下。

反正也没啥大病,明天就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医生真的回来了,是那辆贼黑贼黑的小车送回来的,于是瓦片又派上了用场。

又过了十来天,那辆贼黑贼黑的车又来了,是那个开车的单独来的。

医生看看手拿瓦片的村人,虽然眼里掠过了一丝内疚,还是上了那车一溜烟地走了。

从此,医生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一次,回来也是匆匆地小住一夜,第二天又走了。

村人也再不用瓦片了。

半年之后,小山村里出现了一幢小洋楼,那是医生家的。

小洋楼面对小瓦房,鹤立鸡群,自成风景。

只是村人每每路过,那眼睛总是斜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