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二、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二、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一)19世纪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作
◆法国:马克· 安东尼· 朱利安(Marc-Antoine Julian,1775-1848) ◆法国:维克多· (Victor Cousin,1792-1867) 库森 ◆美国:霍勒斯· (Horace Mann,1796-1859) 曼 亨利· 巴纳德(Henry Barnard,1811-1900) ◆俄国:乌申斯基(K. D. Ushinsky,1824-1870)
该阶段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人类社会已经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广 泛应用而进入第一次科技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在各国蓬勃展开, 以机器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产对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 求生产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促进了各国教育的发展。 各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国民教育制度。教育的发 展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教育成为国家和公众 越来越关注的事业。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才是更好的?外国的教育 制度和教育实践有何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这些问题促使了对外 国教育的研究。
(一)早期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作
◆古希腊:希罗多德、柏拉图、色诺芬、波利比奥斯 ◆古罗马:西塞罗、尤里乌斯· 凯撒 ◆中 国:玄奘 ◆意大利:马可· 波罗
◆阿拉伯:赫勒敦 ◆德 国:伯克托尔德 ◆法 国:巴塞
希罗多德与其对波斯战争的评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对波斯战争的评论中 提及并评论了当时的波斯的教育状况。他的研究包罗 了对波斯人、埃及人、亚述人、巴比伦人和希腊人的 文化的比较性评论,虽然是针对文化的比较研究,但 仍可以折射到相关的教育领域。
朱利安与《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
朱利安最大的贡献: 1.首次提出并使用了“比较教育”一词; 2.最早提出进行国际教育研究; 3.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教育机构; 4.为使比较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而努力。
《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提出的建议:
1.组织一个教育委员会,聘请常务公务人员承担 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 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 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3.成立一个欧洲师范教育机构,用最佳的教学方 法培养优秀的师资; 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 的经验。
伯克托尔德与《爱国旅游者调查研究》
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出现相对成熟的比较教育研 究。伯克托尔德作为德国著名的慈善家、旅行家和人 文评论者,在其论文《爱国旅游者调查研究》中指出:
教育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如此强有力的影响,以致于它应被视为人 类及整个社会幸福或痛苦的源泉;因此它将引起旅行者的注意, 使他们去调查形成儿童健全体魄和促进他们心灵与理解力的不同 方法。
阿诺德与《欧洲大陆的学校》
由于19世纪前,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很少,国民教育的权 力集中在教会手里,英国的教育相对于其它国家是非常落后的。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德深感英国教育落后,极力倡导教育改革。 他在充分考察和分析了各国教育后,于1868年出版了《欧洲大陆 的学校》这部作为他比较教育研究重要成果的名著。阿诺德在该 书中列数了法国、意大利、瑞士的教育改革经验,尤其分析了普 鲁士教育发展的成就和办教育兴国的策略,从而指出英国的教育 是非常保守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正是阿 诺德的比较教育研究推动了英国的教育改革,英国政府于1870年 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1871年提出普 及小学教育和健全中等教育和推广全民教学教育的建议,从而推 动了英国教育改革。
巴塞与《对国外教育和教学的不同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
1808年,巴塞为纪念法兰西帝国大学建立二周年发表了《教 育和公共教育组织问题论文集》,其中一篇题为《对国外教育和 教学的不同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对欧洲常见的普通教育问题 作了比较研究,认为法国大学的人员有责任广泛出访,收集有用 的教育信息。 伯克托尔德和巴塞的文章直接影响和促使了朱利安《比较教育的 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的问世!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在其经典著作《理想国》(The Republic) 中,描述了斯巴达城邦对于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一些令 人钦佩的观念和做法,并认为这里比他的故乡雅典有 更为严格的纪律和秩序。
色诺芬与《波斯国王塞勒斯传》
希腊将军兼学者色诺芬是最早真正对教育做出比 较研究的人。在《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他叙述并 评论了波斯教育见闻。他在描述波斯对青年进行的公 民和领导的训练的同时,与自己的祖国进行了比较, 指出:“男孩上学花时间学习正义,他们说是为此目 的上学,就如同在我国孩子们说上学是去学习读和 写”。
赫勒敦与《历史学导论》(《历史绪论》)
赫勒敦可以被称为是真正的比较教育的先驱。他认 识到研究文化和教育差异的重要性,在他的关于地理 和历史哲学的巨著《历史学导论》中强调研究各民族、 各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东西穆斯林的文化与 教育的差异。赫勒敦的卓越之处在于很早地认识到分 析一个民族要从其文化环境入手,被视为比较教育研 究方法论的萌芽。
1.人员的官方性
这一时期研究比较教育的大多数是一些教育行政长官或学者, 因而比较教育的研究极大的促进了19世纪各工业国的教育改革和 发展。如库森是当时法国的名教授,1840年出任法国教育部长, 多次出国访问,热心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以改革法国教育事 业。英国知名学者马修· 阿诺德不仅是19世纪的教育家,而且是英 国学院的高级官员,以热心于学习外国经验,积极视察本国学校、 革新本国教育事业而闻名于世。
(二)早期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1.观感性。这一时期关于比较教育的考察,尚无专门的记载,主要体现 在以研究贸易、外交和学术为目的的外国旅行家、访问者所作的观感性 描述之中,并做一些简单的印象性评论和推理。 2.随意性。这一时期还没有比较教育的理论,就是比较教育的经验也是 零零星星、很不系统的,完全是一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它具有 浓厚的个人随意谈论异国教育印象的特点。 3.发展性。史前比较教育尽管没有自身独特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但 不仅存在教育的比较这种研究方式,而且这种研究方式呈现了从表征的 描述的感性研究,到评论性引介的注释比较研究,再演进到量化的推理 性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在现在看来是很肤浅的,但是在实践中始终是 在发展着的,并且还表现有相应的发展阶段。 4.盲目性。教育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和外国教育的比较,掌握本国教育 的特性,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认识教育的规律。史前阶段的比较 教育主要是对外国教育情况的介绍,他们的叙述充满强烈的好奇色彩, 关注点在与本国文化、制度有显著不同之处的东西,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这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比较教育的发展,但他们的活动本身是不存在这 种实际应用的目的的。
马可· 与《马可· 波罗 波罗游记》
马可· 波罗是对东方国家文化、民族特性进行描述 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访问过一些东方国家并在中 国元朝供职17年。《马可· 波罗游记》一书广泛地介绍 了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方面 的情况,是关于东方民族的启蒙性的见闻录,开创了 欧洲认识远东的新纪元。
(二)19世纪比较教育研究的特征
19世纪是比较教育的形成与逐步成熟的时期。比较教育界一 般把这个阶段界定为学科形成阶段,又称为借鉴时期,因为此时 期的比较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借鉴别国教育,也称“外国教育”阶 段。这个时期,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借助了 比较教育的力量,借鉴了外国教育发展的许多经验。这一时期的 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人员的官方性 2.明确的目的性 3.强烈的实用性 4.成果的经验性
西塞罗与《演说家》、《布鲁图斯》、《共和政体》
在以上这些著作中,西塞罗讲述了希腊和罗马的 教育状况,并就两者教育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
7世纪中叶,玄奘经过16年的旅行到达佛教圣地印 度,在世界闻名的那烂陀寺受学5年。回到中国后,根 据个人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详细介绍了印 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的人文、 历史、地理以及教育,专门描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尤 其是印度的教育制度、教师、校舍、课程等。
重点关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早期比较教育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作;
2.早期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旅行者见闻”(travellers’ tales)阶段的得名
比较教育界的学者们对比较教育起源问题的探索 并不甘心终止于朱利安,因为他们坚持认为“比较教 育的根源在于更遥远的历史之中”。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跨地区和 跨文化学习的早期记载。例如,早在古希腊时代,就 有不少人以各种目的出访别国,他们所作的见闻描述 中包含了访问国的一些教育状况。但由于并不是一个 系统的研究和学习领域,因此被界定为“早期历史”、 “史前期”或“史前阶段”等等。诺亚和埃克斯坦将 这一时期形象地定名为“旅行者见闻”阶段。
库森与《普鲁士教育报告》
1831年,法国教育家库森受法国教育部的派遣,到普鲁士考 察教育,主要是对其初等教育进行考察。之后,他撰写了一本 《普鲁士教育报告》,书中描述了普鲁士的教育行政,家长和社 区的教育责任,教师的培养、任命和薪俸,课程内容等。库森把 教育借鉴作为研究外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且特别注重对先进教 育经验的研究,主张借鉴外国有用的教育经验。因此,《报告》 受到了法国朝野的关注,法国政府于1833年制订了法国初等教育 制度的基本法,即1833年的基本法,这个法案就是以库森的《报 告》为根据而制定的。 该报告对英国、美国、法国的比较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英国:马修· 阿诺德(Mathew Arnold,1822-1888) 约瑟夫· (Joseph Kay,1821-1878) 凯
朱利安个人背景
朱利安在少年时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他在精神 和思想上一直带有民主倾向,其自由观点不能被拿破 仑接受,因而被委以低职的督学工作,经常到荷兰、 德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去旅行,因此对比较教育逐渐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变革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梁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