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卷)

七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卷)说明: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按提示要求默写填空。

(8分)A 、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B 、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 、成语“扑朔迷离”的源出句是: 。

D 、《木兰诗》中概述战场环境的诗句是: 。

E 、春天是诗人最喜欢描绘的一个季节,请从课内外学过的某首古诗中写出两句描写春景的句子: 。

2.下面加点词语的字形和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他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地低着头。

B 、为备战空前绝后....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们加紧训练,争取再创佳绩。

C 、我们不能默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D 、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曾在开学典礼上说过一句话:“学校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这句话中“干粮”的意思是 ,“猎枪”的意思是: ,这句话强调了 。

(3分) 4.我们读过的英国作家 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描写的是的故事。

(2分)5.戏曲知识。

(4分)A、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其一:;其二:。

B、你了解京剧旦角分哪些流派吗?答:。

二、阅读能力(50分)(一)《口技》(15分)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A、会.宾客大宴()B、满坐.寂然()C、妇抚儿乳.()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7.翻译下面句子。

(2分)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8.用“/”标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A、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B、遥闻深巷中犬吠。

9.课文开头结尾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作用是什么?(2分)答:10.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分)答:11.用浪线画出文中有关宾客的描写,这些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答:(二)故乡的芦苇(17分)①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了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②每年,当春风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jí待地从还未tuì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③一到这时候,我和小伙伴最喜欢摘一片芦叶,熟练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边,吹出各种悦耳的乐音。

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 A , B 。

④我们还喜欢用芦叶折成绿色的芦叶船。

手巧的伙伴,还会从旧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当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还用香烟匣里的锡纸做成小小的银色的帆叶。

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

“开船罗!开船罗!”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之花,顺流而去……⑤在那星月交辉的夏夜,我最喜欢带着弟弟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

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

我们把捉到的纺织娘小心地放进小竹笼子里,怕它们饿,就塞进几朵金红色的南瓜花,然后将笼子挂在蚊帐架上,任纺织娘用好听的歌声伴我们进入甜蜜的梦乡……⑥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

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jìn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

1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汉字。

(3分)A、迫不jí()待B、tuì()尽C、沉jìn()1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分析这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3分)答:14.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用“吹谢”一词写春风用得很妙,古诗中哪一句也是运用此法写春风?写出这句诗:(2分)15.在第③段空白处写出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快乐的奔跑着”构成排比句。

(2分)A处:B处: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述的三件事。

(3分)答:17.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可否把“小心翼翼”去掉,为什么?(2分)答:。

18.结尾段的作用是:。

(2分)(三)袁隆平的“寻梦园”(18分)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水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

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

”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19.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答:20.文中第②段用了大量的数据,请说出这些数据的作用。

(3分)答:21.为什么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3分)答:2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袁隆平的可贵之处是什么?(3分)答:23.文章最后用袁隆平做过的“一个美好的梦”结尾,请你说说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3分)答:24.你做过什么“美好的梦”?你准备如何圆自己的“梦”?(4分)答:三、写作能力(5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A、我找回了(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充题目再写作。

B、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

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河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都叠印着人类求知探索的足迹。

其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

你有过探索的经历吗?请写出来与大家共享,请以“探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七年级语文答案:(人教版)一、1、A、春潮带雨晚来急B、何人不起故园情C、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E、略2、D 3、知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4、笛福鲁滨逊流落荒岛28年不能回归故乡的故事5、A、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B、梅派、程派、荀派、尚派二、6、A、适逢,正赶上B、通“座”C、喂奶D、只7、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喑喑赞叹着,认为妙极了8、A、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B、遥闻/深巷中犬吠。

9、首尾呼应,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10、以“京中有善口技者”介绍口技表演者,是全文的总说,即“善”字统领全篇,文章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展开的11、不能删去。

这是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12、A、及B、褪C、浸13、拟人。

“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迫不及待”“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不畏严寒的品质及生命力顽强14、春风又绿江南岸15、A、尽情地呼唤着B、高兴地吟唱着16、①摘芦叶做哨子吹②用芦叶折成芦叶船③在芦苇中抓纺织娘17、不行。

因芦叶船载着“我们”的纯真幻想,“小心翼翼”体现“我们”对芦叶船的喜爱与环视18、揭示中心,照应开头19、这篇文章叙写了被人们视为“神农”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20、这些数据进一步突出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意义21、一个热衷于自己事业的人,他们讲话的话题永远是自己的事业,讲起来当然就滔滔不绝22、在辉煌、荣耀、名利面前不自满,在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断奋斗23、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能使文章篇未点题,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梦”。

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24、略三、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