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正确。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具有盲目性,制约着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4.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参考答案】错误。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人在激情的支配上,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认识和自信能力不会减弱,不会总做错事情。

5.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参考答案】错误。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是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

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高。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

3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同一个概念。

【参考答案】错误。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而基础教育则包括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初中、高中)的教育。

4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正确。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也不必用外部言语将每个动作逐一展现出来。

5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会妨碍学生的主题地位。

【参考答案】错误。

题干所述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习的组织者、教学互动的指导者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l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3.技能是习惯。

【参考答案】错误。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

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误。

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

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5.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参考答案】错误。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五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参考答案】正确。

因为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推动现代经济的知识化过程。

2.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参考答案】错误。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参考答案】正确。

因为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所以,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4.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于学习引起的。

【参考答案】错误。

因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可引起行为变化。

5.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评价功能。

【参考答案】错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

一、简答题1.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观的有点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的优点:模像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直观的范围,提高了直观的效果。

模像直观的缺点: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业成绩的评价。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参考答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参考答案】(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只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二、简答题1.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1)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能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展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3.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参考答案】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

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

三是附属的内驱力。

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

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4.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参考答案】(1)强化法。

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