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马克思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辨析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h1答:正确。

(4分)因为观念即意识,意识是物质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5分);所谓能动的反映,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和有创造性的反映,(2分)因而是受意识主体的主体因素影响和“改造过的”反映。

(1分)1.归根到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正确。

(4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6分)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事物,必须能够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才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只有实践才能使主观认识见之于客观实际。

(4分)其次,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终极标准的事物,必须对所有的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即对任何认识和实践主体来说都具有同样的规律性要求)、又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可观察性),其检验结果才可能客观、公认。

只有实践才既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又具有直接现实性。

(4分)所以,只有实践才具备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因而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最终)标准。

(2分)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Ch4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所谓剩余价值,即雇佣劳动力的劳动创造出来的高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中的剩余劳动的产物。

资本家所垫付的资本实际上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两部分,只有可变资本即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因为雇佣劳动力的剩余劳动而创造出剩余价值。

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2.经济全球化既有其积极后果,也可能有其消极后果。

Ch5答:正确。

经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历史后果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给人类社会历史带来积极的后果,即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也可能给人类社会了出差带来消极后果,即妨碍或甚至贻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进步。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究竟给人类带来的是积极后果还是消极后果,取决于人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3.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Ch6答:正确。

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即摆脱了旧式分工对人的束缚和强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和人对“物的依赖性”、由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和爱好来实现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人在德、智、体、美、能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因为:从精神实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而所谓人类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Ch4答:正确。

因为:不同商品的价值本质上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即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所以,不同商品的价值并无质的不同;所谓商品的价值的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时间,而不同的商品其各自中所凝结着的这种劳动时间确实有可能互不相同,所以不同商品的价值可能有量上的不同。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Ch6答:正确。

因为,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第二,社会主义这种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第三,面临资本主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需要有一个逐步探索和正确认识的过程。

简答题: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h1答:因为:所谓矛盾,即是事物内部不同因素之间或不同事物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状况。

(3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使矛盾双方各自都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原有状态、都必然因为受到来自对方的影响和作用而发生运动变化,从而必然导致由矛盾双方构成的事物本身发生运动变化。

(7分)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答:所谓实践,即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能动地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社会性活动。

(“实践”定义,2分)一个真实的实践活动包含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工具三个构成方面。

(实践的基本构成因素,2分)实践具有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属性,2分)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和精神生产实践。

(2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

因为: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3分)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分)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3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分)1.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ch3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归根到底受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所具有的在某些具体情况下不完全受社会存在决定的一面。

其主要表现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又称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社会意识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且能动的反作用。

其中,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ch6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 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Ch5答:一方面,资本主义具有其以前的社会制度无可比拟的巨大历史进步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矛盾运动,使资本主义最终必然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论述题:1.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h1答: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时时有、处处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体; 其二是指矛盾的共性,即不同矛盾之间的共同性。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矛盾或矛盾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的相互不同性、差异性。

(3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不可混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体现着共性。

(10分)上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5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只有认真坚持按这一原理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可能导致失败。

(7分)例如,……。

(恰当举例说明上述重要实际意义,5分)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

Ch3答:所谓人民群众,即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却未在史书上留下其个人印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们。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决定性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受一定主客观条件制约的。

所谓领袖人物,即占社会人口的极少数、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特别重大的个人贡献、因而在史书上留下了个人印记的人们。

对于领袖人物,一方面必须承认他们个人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作用,他们往往比一般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非凡的知识、思想能力和才干,在重大社会历史活动中发挥着领导和组织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其个人的重大历史作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础的。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领袖人物就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应当注意把充分发挥领袖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是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统一起来。

例如,。

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Ch3答: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厂发展状况的规律,又叫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上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向适应的时候,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因此,为了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和实践这一原理,按照这一原理办事,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否则,就可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乃至归于失败。

因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而这些生活资料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有赖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要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原理。

所以说,坚持这一原理对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

(举正反两方面实例来说)1.谈谈你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与实质的理解与看法。

Ch5答:所谓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资本占有权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变化,资本家采取了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在促使工人自觉服从资本家意志的同时,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在生产中的地位;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表现方式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呈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

造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另外,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等,也都是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不同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