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流体力学)实验指导书编著:刘凡河北工程大学目录1、静水压强实验--------------------------------------------------------3-5页2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 - 6-9页3、文丘里流量计实验------------------------------------------------10-12页4、雷诺实验------------------------------------------------------------12-14页5、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实验-----------------------------------------15-16页6、局部管道水头损失实验----------------------------------------17-19页7、流线演示实验-----------------------------------------------------20-21页8、伯努利实验---------------------------------------------------------20-21页9、涡流系列演示实验------------------------------------------------22-24页实验一 静水压强实验一、 实验目的1、加深对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物理意义的理解,验证静止液体中,不同点对于同一基准面的测压管水头为常数(即z+pC gρ=)。
2、学习利用U 形管测量液体(油)的密度。
3、建立液体表面压强0p >a p ,0p <a p 的概念,并观察真空现象。
4、测定在静止液体内部A 、B 两点的压强值 二、实验设备在一全透明有机玻璃箱内注入适量的水,并由一乳胶管将水箱与一可升降的调压筒相连。
水箱顶部装有排气阀1K ,可与大气相通,用以控制容器内液体表面压强。
U 形管压差计所装液体为油,ρ油<ρ水,通过升降调压筒可调节水箱内液体的表面压强,另升降调压筒下降时,吸管可将量杯中水吸上来可验证有机玻璃箱为负压,如图所示。
静水压强仪设备图三、 实验原理在重力作用下,水静力学基本方程为pz C gρ+= 表明:当质量力仅为重力时,静止液体内部任意点对同一基准面的z 与pgρ两项之和为常数。
重力作用下,液体中任一点静水压强0p p gh ρ=+,0p 为液体表面压强。
0p >a p 为正压;0p <a p 为负压,负压可用真空压强v p 或真空高度v h 表示:重力作用下,静止均质液体中的等压面是水平面。
利用互相连通的同一种液体的等压面原理,可求出待求液体的密度。
四、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选基准面,测记A 、B 点高度数值并记录。
2、将调压筒放置适当高度,打开排气阀1K 、K2、K3,使水箱内的液面与大气相通,此时液面压强0p =a p 。
待水面稳定后,观察各U 形压差计的液面位置,以验证等压面原理。
关闭排气阀1K 和与量杯相通的阀门K2,与测压管相通的阀门K3打开不变。
3、将调压筒缓慢加压升至某一高度,此时水箱内液面压强0p >a p 。
U 形管出现压差h ∆,在加压的同时,观察右侧A 、B 管的液柱上升情况,以及各测压管的液面高度变化并测记各测压管的液面标高,记录数据。
4、继续提高调压筒,重复两次。
5、打开排气阀1K 、K2使之与大气相通,将调压筒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待液面稳定后再关闭1K ,与量杯相通的阀门K2打开不变。
6、将调压筒降低至某一高度。
此时0p <a p 。
观察各测压管的液面高度变化并测记各测压管的液面标高,记录数据。
并观察量杯吸水管中的变化即负压(真空)现象,重复两次。
K,实验结束。
7、将调压筒升至适当位置,打开排气阀1五、数据处理及要求选基准面:记录A、B两点高程:▽A= ▽B=实验数据记录表要求:1.计算在三种情况下A 点B点绝对压强、相对压强。
2.计算在三种情况下水箱自由面上的压强。
3.测定油的密度,对两种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4.通过观察现象和测量结果验证A,B两点Z+P/r=C实验二 平面静水总压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解析法及压力图法,测定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
2、验证平面静水压力理论。
二、实验设备在自循环水箱上部安装一敞开的矩形容器,容器通过进水开关1K ,放水开关2K 与水箱相连。
容器上部放置一扇形体相连的平衡杆,如图1所示。
图1 静水总压力实验仪三、实验原理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P 等于该平面形心处的压强C p 与平面面积A 的乘积:(方向垂直指向受压面)。
C P p A =对于上、下边与水面平行的矩形平面上的静水总压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可采用压力图法。
静水总压力P 的大小等于压强分布图的面积Ω和以宽度b 所构成的压强分布的体积。
P b =Ω若压强分布图为三角形分布,如图2,则21P=gH b2ρ 1e=H 3式中:e —为三角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底部的距离。
若压强分布图为梯形分布,如图2, 图3,则121P=g(H H )ab 2ρ+ 1212a 2H H e .3H H +=+式中:e —为梯形压强分布图的形心距梯形底边的距离。
图2本实验设备原理如图4所示,则由力矩平衡原理其中 01G L =P L g g ; 1L L e =-求出平面静水总压力 01GL P=L bL 1YeP L 0LG图4 静水总压力实验设备简图四、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测记有关常数。
2、用底脚螺丝调平,使水准泡居中。
3、调整平衡锤使平衡杆处于水平状态。
4、打开进水阀门1K ,待水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关闭。
5、在天平盘上放置适量砝码。
若平衡杆仍无法达到水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或放水开关状态,可通过进水开关或放水开关来调节进放水量直至平衡。
6、测记砝码质量及水位的刻度数并记录。
7、重复步骤4~6,水位读数在100mm 以下做3次,以上做3次。
8、打开放水阀门2K ,排干净,并将砝码放入盒中。
实验结束。
五、注意事项1、加水或放水时,要注意观察杠杆所处的状态。
2、砝码每套专用,测读砝码要看清其所注克数。
六、数据处理及要求常数:天平臂距离L0= cm; 扇形体垂直距离L= cm 扇形体宽度b= cm; a= cm;数据记录表格计算表格作用点距离e及理论静水总压力P理计算结果如下:三角形分布:e1= P1=e2= P2=e3= P3=梯形分布: e1= P1=e2= P2=e3= P3=实验三 文丘里流量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文丘里流量计测流量的原理及其简单构造。
2.通过实验测定文丘里流量计系数μ。
3.分析实验值μ的准确性,并绘出压差与流量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设备(见实验装置) 三、实验原理文丘里流量计是在管道中常用的流量计。
它包括收缩段、喉管、扩散段三部分。
由于喉管过水断面的收缩,该断面水流动能加大,势能减小,造成收缩段前后断面压强不同而产生的势能差。
此势能差可由传感压差计测得。
列上述能量方程如下:(不计水头损失)221112222P P g αυαυγγγ+=+ (1) 根据连续性方程得:1122Q υωυω== (2)令121αα==解⑴⑵两式可得计算流量的公式如下:24Q d Q π==2或式中:12P P γ- 为两断面测压管水头差,也即测压计内的液面高差Δh流量计算公式:Q =理式中: K =管道的实测流量Q 实,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可由体积法测出。
在实际液体中,由于阻力的存在,水流通过文丘里流量计时有能量损失,故实际通过的流量Q 实一般比Q 理稍小,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上式应予以修正,实测流量与理论流量之比称为流量系数,即Q Q μ=实理四、实验步骤1.熟悉仪器,记录有关数据。
⑴ 记录仪器常数d 1、d 2,并算出k 值。
⑵ 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水平,如果不在同一水面上,必须将橡皮管内空气排尽,使两测压管的液面处于水平状态,方能进行实验。
⑶ 全部开启出水阀门。
⒉进行实验(1)启动抽水机,打开进水开关,使水进入水箱,并使水箱水面保持溢流,使水位恒定。
(2)检查实验过程中橡皮管内是否进入空气泡并挤压排气。
(3)开启进水阀门调至一较大流量,使测压计高差达到最大值,作为第一个实验点,测读并记录传感器上流量计压差Δh 的读数。
(4)用秒表和重量法测定流量,记下时间t 和重量。
(5)逐渐关小进水流量,测读Δh ,m 和t ,如此共进行6-8次。
五、注意事项每次调节流量应比较缓慢,调节完后,实验过程中不可再动前后进出水阀。
六、数据记录与处理仪器常数: d 1= cm ; d 2= cm; 桶重=K =cm2。
5/s求:流量系数μ平均=七、思考题:1.文丘里流量计在安装时,是否必须保证水平?如不水平倾斜放置,上述流量公式是否仍可应用? K值是否改变?2.绘制理论Q、实际Q与Δh关系曲线图。
实验四 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层流和紊流的流动特征及其转变情况,以加深对层流、紊流形态的感性认识。
2、测定层流与紊流两种流态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验计算临界雷诺数 二、实验设备(见实体实验装置) 三、实验原理同一种液体在同一管道中流动,当流速不同时,液体可有两种不同的流态。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水箱中的水位恒定,即水头H 不变。
管路中出口阀门开启较小,在管路中就有稳定的平均流速V ,这时候如果微启带色水阀门,带色水就会与无色水在管路中沿轴线同步向前流动,带色水呈一条带色直线,为层流运动。
如果将出口阀门逐渐开大,管路中的带色直线出现脉动,流体质点还没有出现相互交换的现象,流体的流动呈临界状态。
如果将出口阀门继续开大,出现流动质点的横向脉动,使色线完全扩散与无色水混合,此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紊流运动。
在圆管流动中采用雷诺数来判别流态:由于雷诺数:R e d υν= (其中:υ= Q /A ,V Q T = ; 24d A π=)式中: d ─管径(cm ) υ-流体流速(cm/s )ν -流体的运动粘度(cm 2/s )Q ─ 流 量 (cm 3/s ) A -管路的横截面积(cm 2) V---重量法测量体积(cm 3 ) T---时间(s )当Re Re c <(下临界雷诺数)时为层流状态,Re 2320c =;'Re Re c (上临界雷诺数)时为紊流状态,'Re c 在400012000:之间。
四、实验步骤1.启动水泵,向稳压水箱加水。
水箱水满之后,将进水阀门关小,使水箱的水位保持有一定的溢流。
2.微开出水阀门,使实验管中的水流有稳定而较小的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