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课人冯春明备课时间3/11 课题因数与倍数课型讲授课
三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维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目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标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创新点探讨总结因数与倍数关系
空白点动手找因数,倍数
教具准备生: 12 个同样的正方形,
师:
ppt 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创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
的关系是 ,, ?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 ?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
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
节课,我
们一起讨论两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
系。
板书:因数和倍
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
数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
方形卡片,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卡片拿出来,请看:课
件
生: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动手操作,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
用12个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长方形,根据摆
法我们还写出
了 3 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如:课
件
生读
红
色字部分
师:谁能根据6*2=12 ,接下去仿 4*3=12 也说 4 句他们之间
关系的话?怎么说呢?
12*1=12
板书: 12 的因数有: 1 2 3 4 6 12
三、求一个数的因
数
从 12 的因数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因数,而且不
止一个,找到一个并不难,难的是想办法把他的所有的因数
无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办得到,有信心吗?
课件例 1 (小组合作,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
过渡语:小组合作中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
与进来,小组合作发挥的是集体的智慧,我希望能看到
你们合作中的勇敢发言和合作后汇报时集体智慧的闪现。
学生合作,师巡视并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小组合作
的结果,,
方法:一乘法二除法
板书 18=1*18
18=2*9
.........
适时表扬:方法真好等。
板书:表示方法:1、18 的因数有: 1、 2、 3、 6、9、
18 2、集合
归纳:观察 12 18 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
是本身,一个数的因数通常是成对出现的。
总结: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总结后课件
师:同学们归纳总结的真好: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方法,请你用同样的方法,练习1:再找一找30 的因数有
那些。
学生自主完成,师巡视,指明板演
练习 2:找 36 的因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而且找的又
准又快
学是为了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训练场来检验一下
你学到的方法是否能得到最好的运用。
拓展练习:
1、 [ 猜一猜 ] 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 平方厘米,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猜一猜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 摆一摆 ] 如果把24 个棱长
是
1 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
长方体。
想一想每排摆几个?摆了这样的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和同桌交流。
学生边操作、边汇报,边板书:
24×1=24 12×2=24 2、下
面我
们就
用这些算式
来研究
8×3=24 6×4=24
“因数很倍数” 。
就6× 4=24
来说吧,我们就说 6 是 24 的因数, 4 也是 24 的因数。
反过来, 24 是 6 的倍数, 24 也是 4 的倍数。
指名说说在 8× 3=24 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
谁的因数。
同桌之间互说其他算式。
师问:谁能说出 24 的全部因数?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同学们的
收获一定不少,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总结一下吗?
建议:每位同学用“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句型说
一句话。
作业: 1、全班都完成。
练习二 3 、 4 题
2、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练习二5、6 题; ;预习 2 的
倍数的特征。
问:你能找到多少个 2 的倍数?用什么方法找到的?怎
样表示?
因数和倍数
12 的因数有: 1、2、3、4、6、12
板4×3=12
6×2=12
书12× 1=12
18的因数有: 1、 2、 3、 6、 9、18
18× 1=18 18 ÷1=18
9×2=18 18 ÷2=9
6×3=18 18 ÷3=6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反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思(一 )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
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
数的意义。
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
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
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 使学生初步建
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 ,
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
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
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
思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
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
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
学生也有收获。
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 36 的因数,对于刚
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
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 36 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
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
行。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
什么方法找 36 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
在小组交流的过
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
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
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
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
课上,
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
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
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
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 ,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 ,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
反析了教案 ,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 ,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 ,直接出示 ,,实际效果我认为是
比较理想的。
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
思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由于我的教学经验少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加强:
1、课前多与学生交流
把学生的精力从课间的游戏中尽快的拉回到课堂中来。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师的语言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可精简掉。
课堂时间会省下很多。
学
生也愿意学,课堂不会显得很磨叽。
3、过渡语的设计要精简,富有自然的感觉。
4、练习的设计与挖掘
练习的设计要富有趣味性,如:;利用多媒体游戏的形反
式。
这样使学生乐学。
会期待下节课的学习。
对数学产生浓
厚的兴趣。
思
5、板书设计
主板书与副板书设计要合理,主板书条理清晰,副板书用过之后要及时擦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