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项目简介**长江公路大桥起始于江北岸合安高速公路**接线处,穿越**市区,在**市东门汽车轮渡处跨越长江天堑及南北岸部分区域,终点与318国道新改建路线相交,全长5.9km。
该项目已由国家计委以计基础[2001]1186号文批准建设。
**长江公路大桥的主桥施工标段划分为A标(北)和B标(南)。
A标段起止桩号为K20+118.5~K20+638.5全长520m,.1.1.1 结构布置**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为50+215+510+215+50米五跨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全长1040m。
主桥采用全焊扁平流线形封闭钢箱梁,倒Y型双塔,空间双索面扇形钢绞线斜拉索。
钢箱梁采用主梁梁高3.0m(桥中心线处),梁上索距15m型式。
斜拉索每个索面16对斜拉索,在梁上锚固标准间距为15m,在塔上锚固间距为2.0~2.5m,与索塔的连接采用钢箱式锚固,与主梁的连接采用锚箱式锚固。
斜拉索在塔上张拉。
索塔采用钢筋砼倒Y形形式,锚索区上塔柱为单箱双室整体多边形截面,塔体空心结构。
索塔总高179.126m,桥面以上塔高与主跨比为0.2695。
主桥两座索塔均采用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状复合基础,双壁钢围堰外径32m,内径29m,壁厚1.5米。
钢围堰高度A标为51.0m。
承台为直径29m的圆形承台,高6.0m。
承台顶面高程-3.25m。
承台下为18根直径3.0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呈梅花形排列,桩间中心距为6.0m。
封底采用水下C25号砼厚7.0m。
主桥边跨及辅助跨处各设一个辅助墩和一个过渡墩,其中辅助墩为双柱式实心结构,基础为8根直径3m的大直径钻孔灌注桩;过渡墩为分离式实体结构,基础为4根直径2m的钻孔灌注桩。
1.1.2 主要技术标准桥梁等级:四车道高速公路特大桥设计行车速度:100km/h桥面宽度:31.2m,四车道桥面标准宽度26.0 m,中间设2.0m宽中央分隔带,两边各设0.5m防撞护栏。
主桥斜拉桥两边增设锚索及检修宽度。
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桥面最大纵坡:3.0%桥面横坡:2%设计洪水频率:1/300地震烈度:基本烈度Ⅵ度,按Ⅶ设防通航水位:最高通航水位16.930m,最低通航水位2.480m通航净空:最小净高24m,主通航孔双向航宽不小于460m,边通航孔单向航宽不小于204m1.2 桥址区自然条件1.2.1地理位置桥位位于长江**河段振风塔以下、鹅眉洲分流口以上部分。
该处江段单一、顺直、稳定。
桥位处两岸江堤堤距1660m,河床断面表现为北岸边坡较陡,南岸边坡较缓。
其中深泓区中线靠近北岸,距北岸约580m,宽约1100m,平均水深约35.9m,最大水深距北岸大堤347m,水深为38.9m。
漫滩主要分布于南岸,宽度约560 m,平均水深约4.9m。
1.2.2 气象、水文条件桥址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夏温差较大。
春季以风和日丽为主,夏季炎热,秋高气爽,冬季天气晴朗,寒冷干燥。
**月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12.5℃。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多年最大风速20m/s,瞬间极大风速24.2 m/s。
长江**段的平均水面比降,九江至**段为0.0203 ‰,**至大通段的为0.0189 ‰。
根据1925~1998年统计资料,**站多年平均水位8.27m(黄海高程),历年最高水位16.84m,历年最低水位1.62m。
枯水期水位在6m左右,相应水深北墩为27m。
桥位处20年一遇、100年一遇、300年一遇各典型年洪水作用下,斜拉桥北墩周围的冲刷坑最大深度为14.9、18.4、20.1m。
300年一遇冲刷坑范围为上游50m,下游147m.。
长江**段位于长江下游非感潮河段,根据实测的洪、中两级水位的流速、流向资料,桥位附近河段流速分布较为均匀,流速相对较小。
中水期,桥位处流速为0.91m/s~1.31m/s,水流流向与桥轴线法向的夹角在左4°~右7.8°之间。
洪水期,桥位处流速为1.83m/s~2.33m/s,水流流向与桥轴线法向的夹角在0°~左7.5°之间。
1.2.3 地质条件北塔地面高程在-19.8~-21.3m,覆盖层厚度为11.4~13.8 m,覆盖层上部为细砂、砂砾石层,下部为砂卵石层,卵石层厚2~3m,卵石粒经一般为5~8cm,最大为12cm,弱风化基岩厚度为0.9~4.6m,弱风化基岩顶面高程为-32.9~-35.0m,微~新鲜基岩顶面高程为-34.3~-39。
下覆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宣南组红色碎屑,其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岩、含粘土团块的粉细砂岩及粘土质粉砂岩、疏松砂岩。
前者属软岩,在主塔墩处占比例85~87%,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3~20Mpa;后者属极软岩,占比例13~15%,天然单轴极限抗压强度0.5~1Mpa。
主塔墩基础施工3.1 主塔墩基础概况及施工方案概述:北主塔墩里程桩号为K20+383.5m,位于长江主河道北侧,距北岸堤顶控制桩385 m左右。
多年平均水位8.27m,相应水深29.3m左右。
主塔墩基础为深水基础,采用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桩复合基础,双壁钢围堰外径32m,内径29m,壁厚1.5m。
顶面高程取15.0m,底面高程为-44.0m,由于北塔处覆盖层较浅,仅11.4~13.8m,覆盖层下部有一层约2m厚的砂卵石砾层,设计钢围堰底部穿越该层,刃脚进入弱风化层,钢围堰高度51m。
封底采用水下25号砼,厚度7m。
承台为直径29m的圆形承台,承台顶面高程-3.25m,底面高程-9.25m,承台厚6.0 m。
采用30号砼,砼体积3963.1m3,属大体积砼。
承台下为18根直径3.0m的大直径超长钻孔桩,从基岩面算起的钻孔长度为64m,桩间中心距为6.0m。
根据主塔墩墩位处的地理环境、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主塔墩基础的结构型式,主塔墩基础的施工方案拟定为:1、岸上钢围堰加工,水中定位船,导向船就位,安设钢围堰锚锭系统;2、钢围堰浮运、下沉、接高;3、钢围堰着床,达到设计标高,清基;插打钻孔桩的钢护筒;4、搭设施工平台,浇注封底砼;5、施工钻孔桩;6、钢围堰抽水,分三层浇注承台砼;主塔墩基础施工在整个桥梁施工的关键线路上,受洪水影响大,长江流域每年5~10月为汛期,洪峰多出现在6~8月,钢围堰只有在2002年5月1日前,完成封底并完成了4~5根结构桩,其抵抗巨大水流冲击的安全性能才能有充分把握。
确保安全度洪。
3.2 钢围堰定位、接高、下沉及封底施工**长江公路大桥A标(北塔墩)钢围堰总重达1325T(不含填壁砼重),采用双壁自浮式结构,竖向分为9节段。
每节段平面分为12环块进行加工、拼装。
钢围堰制作、加工、焊接由钢围堰制作单位进行。
钢围堰采用在塔位块件拼装的方式拼装和下沉。
即钢围堰在岸上制作并整体组拼底节刃脚段,底节沿滑道下水,底节被浮运至墩位,然后在底节上逐步拼装块件并逐步在堰壁灌水而下沉至河床,接着在块件拼装过程中在堰内吹砂且在堰壁内逐步浇注砼,最终依靠重力(自重加压重)穿过覆盖层着岩。
3.2.1定位船、导向船系统的布置底节刃脚段在工厂总装完毕后,采用简易滑道整体下水,然后用拖轮将其整体浮运至塔墩位处定位。
为了保证双壁钢围堰按设计要求准确就位,围堰定位系统设定位船、导向船锚锭系统及其他辅助设施。
**长江公路大桥桥位处江段单一、顺直、稳定,无回流,水流单向流态。
围堰定位系统采用双定位船组+双导向船组的方式固定围堰。
在上游距桥轴线约120m处与导向船平行设置两艘300T 方驳定位船,其作用是确定调整钢围堰顺水方向位置。
定位船利用上游方向的10只20T钢筋砼主锚牵拉,并辅以4只5T霍尔式铁锚作为侧锚,使定位船牢牢地固定在桥位上游的位置上。
导向船采用2艘500T大型驳船,用万能杆件拼成空间桁架将二艘联成一个整体,便于钢围堰准确定位和施焊、纠偏、调平等一系列作业。
另外在两导向船一对对角各布置一台20T桅杆吊,以满足钢围堰施工过程中的吊装需要。
施工用锚(系)缆与钢围堰连接宜采用缠绕方式,以避免应力集中;钢围堰与导向船宜采用柔性连接,并在钢围堰与导向船之间设置橡胶护舷,以避免船只与钢围堰的直接碰撞。
钢围堰定位船、导向船系统的布置详见方案图3.2.2 钢围堰接高、下沉和着岩稳定在首节钢围堰隔仓内对称干浇0.8厚的25号常规砼,振捣密实。
并向夹壁内加、抽水以调平围堰,预留一定的干舷高度,使其处于待拼次节钢围堰的状态。
以后的每节钢围堰均由12块单元在拼装船组上完成拼装焊接成整体后,用两艘300马力拖轮顶推拼装船平台及钢围堰至墩位导向船组下游位置,并临时锚锭。
将300T大型浮吊就位,准备起吊钢围堰,钢围堰起吊时要求钢丝绳同时受力,起吊后钢围堰保持水平。
起吊平稳后,缓慢撤出拼装船并回岸边准备拼装下节钢围堰。
拼装船撤离后,缓慢操作300T浮吊,使吊装钢围堰逐渐逼近已就位围堰位置,并调整吊装围堰至适当高度,以便其顺利就位于已安装钢围堰上空,牵好缆风绳,使上、下围堰初步对位正确,然后缓慢下落吊装钢围堰于就位钢围堰上,下落前需使上、下限位板密合。
就位并微调达到要求后,搭设临时工作平台,提供电源,交钢围堰制造商准备施焊。
钢围堰入水后调平靠隔仓加水进行。
每接高一节,即均匀灌水下沉,并预留相应的干舷高度,以便接高下一节时施焊作业。
当围堰接高下沉至刃脚尖距河床0.5m 左右即暂停灌水下沉,仔细探明河床状况,并对所有缆绳、锚链、锚锭和导向设施进行细致的检查,记录并调整。
然后通过导向船组及其锚锭系统严格控制钢围堰倾斜、偏位,以实现钢围堰的精确定位。
钢围堰落床后,根据河床冲刷情况,在围堰外四周抛填片石笼或钢筋石笼以减少冲刷,河床以下采用吸泥下沉,用砂石泵、吸泥机抽出刃脚下覆盖层,同时浇注钢围堰两壁间水下砼,以帮助围堰下沉。
钢围堰填壁砼应分仓、对称、等速进行,每次浇注高度不大于5m。
填壁砼最终应浇注至设计标高,即-3.25米。
为防止涌砂,吸泥下沉过程中,用抽水泵及时向围堰内补水,保持围堰内、外水位相平或围堰内水位略高于围堰外水位。
钢围堰刃脚嵌入岩面后,由于北塔墩处基岩面高低不平,弱分化基岩面高差3.7m,钢围堰尚未最后稳定,随时可能倾斜和偏位,需对钢围堰采取有效的稳定措施。
在钢围堰刃脚加工时,预先在基岩较低处内壁刃脚上均匀设置多个倒牛腿,在围堰上部内壁设置4个支撑钢管套箍和反向加力架,将支撑钢管放入钢管套箍内,钢管上端用钢板封口,在其上与反向加力架之间放置液压千斤顶,调节千斤顶以整平围堰。
调平后,用型钢代替千斤顶,支撑,上下端分别与钢管顶及反向加力架韩牢,取出千斤顶,然后由潜水员将钢板登垫在刃脚端倒牛腿与基岩间,并用钢板塞紧,最后用麻袋装砼,封堵刃脚缺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