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通过装配操作人员精心装配,以保证提供合格、优质成套开关设备。
二、合用范畴成套开关设备母线制作与装配,二次线配线及零部件装配。
三、安装规定及元器件安装3.1安装规定(1)安装零部件(元器件、柜架、紧固件、原则件等)必要是经检查后合格品。
(2)认真看清规范表及图纸,填写装配卡。
(3)保证装配对的、统一、完整性。
a)核对配套元件额定电压、额定电流、接通和分断能力参数与否符合技术规范表规定。
b)所配电器元件均应有合格证,强制认证产品应有认证标志。
c)每一顾客,同型号同规格元器件应采用同毕生产厂生产同一安装尺寸产品。
d)电器元件合格证,使用阐明书、附件、备件等在开箱验收后应有专人妥善保管。
(4)柜体构造在成套装配某些,应符合规定,如铰链和门启动应转动灵活,启动角度不得不大于90°,在开闭过程中不应损坏喷涂层。
门缝隙应调节一致,低压开关柜同一缝隙均匀差<1mm,平行缝隙均匀关<2mm,高压开关柜平行缝隙均匀差<3mm,门锁上后手柄先后推拉其移动量低压开关柜不超过2mm,高压开关柜不超过3mm,还应有相应防护规定,附录(1),低压抽屉柜中同型号、同规格抽出单元(可移开部件)调装配好后来必要具互换功能。
(5)所装元器件应整洁美观、不歪斜,应按照制造厂阐明书(使用条件、电器间隙、飞弧距离等)规定进行安装。
附表1:(6)柜内用以固定电器元件及连接导线紧固件应紧固,螺钉应拧紧无打滑及损坏镀层等现象,并应有防松办法,螺钉拧紧后,螺钉端部露出2—5扣螺距,元器件上不接线螺钉也应拧紧。
同一元件使用紧固件应是同一原则号、同一种工艺解决后原则件。
(7)低压配电装置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8)高压成套装置(9)产品名牌固定牢固、平整、端正,内容要完整并符合产品技术条件和有关原则规定及规定,所装电器元件铭牌笔迹,标注应清晰。
(10)柜体骨架应保证有可靠电气接地,喷漆后产品在装接地线前必要进行彻底刮漆解决,并应有明显接地符号。
接地螺钉应不不大于M12,一次设备接地均采用编结铜扁线,但必要有接地标记(接地标牌或接地色标)。
压接头搪锡,截面不不大于32mm。
(11)注意文明生产,电器配件搬运转移应小心轻放,不要互相磕碰,安装过程中,注意不要碰坏柜体及电器配件油漆及镀层,产品安装完之后,内部应清洁,无其他印痕及杂物。
3.2元器件安装3.2.1元件安装时有元件布置图根据元件布置图进行安装。
3.2.2元件安装时,如果没有元件布置图,根据电气原理图布件时,要综合考虑柜体安装方式,顾客进出线规定,空开、接触器飞弧距离,一次配线所需要空间,拟定N、PE排安装位置等。
在以便配线同步,要保证顾客进出线空间、空开、接触器飞弧距离,电器间隙及爬电距离。
进线刀开关及主空开进出线方式---依照技术图纸规定拟定进出线电缆方式。
3.2.3刀开关安装(1)旋转操作式刀开关安装:a.紧固旋转机构安装板,左右共六个平极十字攻花螺钉。
b.安装旋转操作式刀开关旋转机构,调节同柜门配合位置规定:四个M8*12外六角螺钉安装,其中一种螺钉加爪垫。
(2)依照刀开关操作杆拟定安装梁位置(竖梁深度),安装梁进行固定,螺钉朝外穿进行固定。
使用M8*20螺钉(每根镀锌梁或板同喷塑框架安装采用爪垫安装,每根至少一种);(3)a.依照刀开关孔距同旋转机构杆拟定安装梁上下位置,安装梁进行固定。
b.安装刀开关。
c.调节操作连杆螺母位置,保证刀片合闸到位,三个刀片中任何一种刀片到位置处相差不超过2mm。
(4)调节刀开关:开关操作杆进行旋转,调节连杆螺母,开关接点分合到位。
(5)调节到位后,粘贴分、合闸标记。
3.2.4柜架开关安装(1)依照柜门开孔高度移动柜体先后纵拉梁。
(2)依照框架开关深度拟定横梁安装先后位置深度安装开关固定梁(开关如果采用安装板安装,安装板必要有加强劲)。
(3)固定框架开关,安装螺钉紧固。
(4)柜门外露开关面板5mm右。
3.2.5塑壳开关安装(1)依照开关数量,出线电缆截面拟定元件安装位置。
(2)自加工某些空间尽量压缩,保证顾客出线空间。
注意:普通状况GGD型配电柜为先后开门,元件较多时可采用正反两面安装。
开关容量较大。
3.2.6电流互感器安装(1)电流互感器优先正面安装,以便维修,可以用安装梁固定安装,也可以固定在铜排上,往铜排上安装时,顶丝和铜排热缩管之间加电流互感器自身垫片。
如果铜排截面和电流互感器安装槽不匹配时,在铜排背面垫3~5mm黄色绝缘板,宽度以电流互感器安装槽为准,高度和电流互感器等高。
(2)三个电流互感器安装时,优先采用水平排列,电流互感器之间最小有3mm间隙,有困难时采用“品”字型排列,B相电流互感器与A、C相电流互感器之间最小有10mm间隙。
注意:当主回路元件容量较小,数量较多,控制回路元件,采用导线制作可以考虑线槽布件。
3.2.7二次元件安装(1)柜内控制某些元件依照元件布置图进行安装,无布置图根据不妨碍顾客出线。
原则:柜内可以直接放置,柜内放置,空间有限时可采用接线端子、控制熔断器、小型中继竖梁侧端子板安装。
(2)柜门灯、钮等元件根据技术板面布置图进行安装,由问题项目工程师协商解决。
3.3. 元件标记粘贴3.3.1柜内元件:若元器件其自身带有标记部位,直接贴于元器件上标记部位上无标记位置粘贴于元件明显位置或安装板上左侧应粘贴整洁。
3.3.2柜门元件代号粘贴:粘贴在柜门内元器件位置左上方,同一排元件代号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用铅笔画一条同仪表门边平行直线,按直线粘贴。
四、一次线安装4.1一次线配制前期工作:依照图纸及元件容量及进出线,拟定铜母线和导线截面、母线走向、联接;根据连接和进、出线拟定铜母线支撑。
原则GGD柜汇流母线柜顶为三相相线,柜后低部安装N、PE排。
备注:对于柜内塑壳开关等浮现电缆截面较大,出线注意增长绝缘支撑。
进出、线电缆梁安装配带齐全。
4.2 一次导线配制4.2.1导线选用:(1)导线线色:按电装技术阐明规定选用导线。
(2)导线线径:技术图纸中注明线经时按技术图纸选用,如不便于加工,改线径征求项目工程师批准。
4.2.2 配线:(1)断线---应按元件实际长度断线,断线余量为:长度1m以内时余量≤100mm,长度1m以上时余量≤150mm。
(原则上用盒尺测量)(2)线束敷设---导线线束在板或梁后敷设,分支水平线束用塑料扎扣捆绑,垂直线束用螺旋管缠绕捆绑,捆绑时导线不应交叉,采用扎带捆绑时间距80mm,在开关等元器件分线处恰当增长扎扣,保证分线点直接相应元器件接线点。
整条线束横平竖直,参照物安装梁边、U型竖梁。
(3)线束固定---水平线束固定间距250mm,尽量使用扎扣捆绑固定,无法固定期采用30*30吸盘固定;垂直线束固定间距300mm ,直接固定在U型竖梁(U型竖梁前立面内面),线束转弯处增长固定点。
通过电气梁端头时注意防护4.2.3导线连接(1)无论单股导线或多股导线,分线时不能握死弯,用手握90度活弯,分线点直接相应开关接线点。
(2)导线从分线点到元器件接线点长度,以元器件详细位置而定,导线到相似电器元件接线点弯曲一致。
(3)采用单股导线时,端头应折回头弯,回头弯长度以线皮间距元器件裸铜接点1mm为原则,回头弯水平压接;电器元件为螺钉压接时,单股导线应弯圈,弯圈应为螺钉直径1.1倍,弯圈方向同螺钉紧固迈进方向一致;压接处线皮外露1mm,压接牢固。
(4)采用多股导线时,端头要涮锡,涮锡后保持线皮清洁。
两根以上导线连接时采用冷压接线片,压接时用专用压线钳压接两道,压接顺序-先压导线端,压接后涮锡,涮锡质量保证锡从接线片开口处进入接线片内。
接线片涮锡后套热缩管,热缩管要剪成直角,同一排导线热缩管成型后,应保持高度一致。
4.3母线制作工艺及安装4.3.1母线选取母线材料加工前,应进行外观检查,有下列局部缺陷应剪掉。
母线表面有裂痕、斑痕、凹坑及有硝石、沉积物部位。
(2)铝母线表面有气孔直径不不大于5mm、深度不不大于0.55mm者。
铜母线表面,气孔直径不不大于5mm、深度不不大于0.15mm者。
4.3.2母线平直母线材料在剪切前,每米窄面不直度超过10mm、每米平面度超过100mm者应调节平直,以缩小剪切后毛坯尺寸误差。
4.3.3母线下料用多功能剪切机或剪板机。
按母线需要尺寸切断,并保证符合如下规定:(1)母线两端窄面与截面两边不垂直度不不不大于0.5mm。
(2)母线两端在冲剪后,不得有毛刺和突出立棱。
4.3.4母线矫正(1)母线校直校平后,每根母线宽面不平度不不不大于2mm。
窄面不直度不不不大于0.5mm。
(2)母线两平面应保持光滑,不准有深度不不大于0.5mm划痕。
4.3.5母线冲孔或钻孔(1)母线采用螺栓连接时,应按实际需要冲孔或钻孔,冲孔一律采用原则冲孔模在压力机上加工或在钻床上加工。
(2)母线螺栓孔径与螺栓配合见下表4.3.6母线安装(1)检查母线及其附件质量,凡不合格不准安装。
(2)装置母线相序排列,从其正面安装位置看,应符合下表规定。
如按下表安装有困难者,经关于人员批准,可依照实际状况安装,但装置内相序标志一定要明显,中性线或中性保护接地线如果不在附近并排安装可不按下表规定。
4.3.7零、地排制作:(1)N、PE排截面:由于考虑柜体宽度和铜排机械强度,N、PE排截面应增大,最小不应小于40*4。
(2)N、PE排加工:N、PE端子数量不能少于开关馈出回路数,且能合用于连接随额定电流而定最小至最大截面积铜导线和电缆。
例如,进线电缆为3*120+2*70,那么N、PE排上就应当预留压接70mm2电缆压接空间,用Ø10压接螺钉。
(3)N、PE排安装为以便顾客接线尽量采用垂直安装,当元件安装靠下出线空间不够时可以水平安装。
五、二次线安装5.1配线前工作:(1)准备导线:电装技术阐明无特殊规定期,用黑色多股软线,电流回路选用BVR-2.5mm2,别的选用BVR-1.5mm2,屏蔽线按规定选用。
(2)打印线号管:线号管长度应为20~25mm,剪成直角,线号打印清晰、牢固,相应线径选用相应线号管,不得任意混用。
5.2下线:下线前核算所有二次元件位置;下线时根据图纸标注仪表门接线点和柜内元件相应点,考虑走线方式进行下线,导线余量不超过200mm,下线后穿上相应线号管。
5.3配线:5.3.1配线原则:从仪表门开始配线,向柜内延伸。
5.3.2仪表门配线(1)线束要保持横平竖直,参照物:水平线束与仪表门横边平行,垂直线束与仪表门竖边平行。
(2)线束内导线用100 mm长扎扣捆绑,用20*20吸盘固定。
捆绑时导线不应交叉,扎扣间距50~60 mm,分线点整加扎扣,吸盘间距150~200 mm,吸盘要横平竖直。
(3)仪表门线束要通过过门卡子进入柜内,卡子和线束之间,缠绕3-4层黑色胶带(胶带要缠绕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