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现象调查报告(1)大学生考证现象调查报告一、引言1、调查背景近年来,在各高校大学生中,考证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论是有硬性要求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还是“热门行业”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都吸引了大批在校学子报考。
不少学子无所适从、盲目跟风,甚至“为了考证而考证”。
在这股“考证热”风潮下,社会、政府、学校应当肩负起怎样的引导作用,让在校大学生能正确应对考证问题呢?我们小组从在校生考证动因、考证态度等方面着手调查,利用问卷调查法、查阅资料法、统计学方法、采访相关老师、走访相关就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目的①获知基础医学院学生考证现状。
②获知基础医学院学生考证动因、态度。
③从就业专家、用人单位等方面获知应对考证的正确态度,给广大学子以引导④从缓解就业压力、转化思想态度方面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对策。
3、调查对象:基础医学院各年级在校生4、调查时间:2013年5月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访二、调查结果我们采用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基础医学院学子随机发送,共回收105份有效问卷。
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后结果如下:1、人数普遍性69.09%的大学生有过考证经历,16.36%的大学生虽未有考证经历,但有考证打算,说明考证现象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2、方向盲目性仅10.91%的大学生认为证书能反应自身的真实能力水平,65.45%的大学生认为部分证书比较有用,10.91%的大学生甚至并不清楚证书的真实作用,更有12.73%的大学生本着应试考证的心理,对于所要求的知识“考完就忘了”。
23.64%的学生考证是出于跟随身边的同学一同考证。
由此不难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考证,对考证存在着盲目性。
3、就业紧迫性对于考证目的,52.73%的大学生表示用人单位对考证没有硬性要求则不会考证,72.73%的大学生认为考证能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说明大部分在校生考证是迫于就业压力。
4、主次不分性37.14%的同学曾经占用上课时间来用于复习备考,程度不一。
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合理地权衡考证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偏重考证而忽视了专业课程。
三、问题分析1、“考证热”成因①竞争岗位就业难据权威资料显示,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至今,全国医学类的毕业生已超过110万人,而且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根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医学排名第一。
总的说来医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故此,毕业生们在医院短短几分钟的面试就尤为重要,为在短时间内体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为比同等条件的竞争者多几分得胜筹码,几本权威证书似乎就成了“无声的证明”。
另外,一些用人单位会根据文凭的高低与证书的多少作为招聘的标准,此时证书则成了毕业生的就业必备。
②盲从跟风赴考场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结果,部分同学是在对证书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报考的。
在校生社会经验较少,心智不成熟,在缺乏自主判断力之时,易出现从众心理。
在身边大部分同学奔赴考证现场时,形成了群体对个体的巨大引导作用,考证的持续升温是可想而知的。
③满足兴趣增能力这些同学考证的心理较为理智,在报考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的同学中,一部分同学出于对心理方面知识的浓烈兴趣,以及渴望今后与病人或家属和谐沟通的良好愿望,从而较为系统地学习心理咨询师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铺路。
心理素质作为个人优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考证的过程当中逐步提升。
2、考证现象所存在的问题①急求成盲选择由于在校生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对证书的重要程度造成误判,认为证书是面试过程中的取胜关键,这种“唯证书论”的心理让在校生急于实现对各类证书的大包大揽。
以至于盲目选择,不考量证书的含金量、与本身专业是否对口以及是否自身兴趣所在,就急于报考,最终不但所获证书用途不大,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②重证件轻能力许多学生在考证过程中,把获得证书作为最终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在考证中获得真才实学的过程。
本小组随机采访了10名曾经考过营养师三级资格证的同学,竟有80%的同学未细致地研读过教科书,依靠临考之前抱佛脚,通过几份白皮、历年真题等恶补知识。
白皮中的知识虽是书中的精华与重点,但知识点零碎不连贯,难以在脑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自然不能掌握全面的知识,更别说通过考证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了。
③忙考证失本业医学生的课业繁重,在忙于专业课的学习之余,还要顾及考证,这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形成了巨大考验。
但是,根据调查表明,16.36%的同学偶尔或经常占用专业课的时间用来考证。
证书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辅助工具,如果本末倒置,重视考证而荒废在校学习,对于今后的就业是得不偿失的。
四、采访老师寻对策学生方面:1、报考要谨慎专业须挂钩福建医科大学学工部黄永权老师坦言,若在校医学生盲目跟风,报考了许多专业不对口的证书,这不仅挤占了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对于就业更是收效甚微。
他建议我们有选择性地报考证书,应该熟悉招聘市场,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报考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证书。
2、证件做参考能力是关键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就业指导课讲师林为平老师介绍说,现今三甲医院等单位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综合能力,主要评价两个指标,一是硬指标,要求求职者具备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这些基本证件以及优秀的在校学习成绩等。
二是软指标,求职者需要依靠出色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能力和基本医疗操作技能来取胜。
当今我们学校学子的“主攻”证件是心理咨询师证和三级营养师证,若求职者能在面试中展现心理咨询师超常的心理素质与沟通交流能力,或者营养师对膳食的掌握,则是“无证胜有证”。
如若不能展现证件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则是“有证也白搭”。
所以,作为医学生首当其冲的应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人格修养,考证只能作为提升自己素质的辅助手段。
3、集体多协作职业早规划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媚老师表示,现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考察越来越多元化,大到对医学专业知识的考量,小到言行举止的细枝末节,都能成为衡量成败的标尺。
大学在校期间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应该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兴趣,多参与社会实践,在集体中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无形中提升为人素养,丰富内心。
同时,早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每一步做好设想,努力奋斗,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微调。
这样,就不会出现偏离职业轨道,盲目选择考证的现象。
4、本末勿倒置素质是核心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陈日红老师表示,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因此要多准备一些应对危机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证书越多越好,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不顾专业课的学习,一心专注于考证,导致专业基础不扎实,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当今大学生更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强健体魄。
学校方面:1、加强心理引导,缓解学生就业紧张心理,避免其盲从跟风考证。
2、必要时开展考证咨询讲座,为学生阐明考证利弊,以及其对职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对口的证书。
3、发挥学校资源集中的优势,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开展有关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更加贴近考证内容,为学生考证进一步提供条件。
五、调查总结有些医学生考证无可厚非,在当今社会,本科已接近学历水平的末端,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公认的证书来证明自己,以凸显与众不同的个人价值。
再者,在课余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也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更多帮助,就心理咨询师来说,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不但能适时进行自我调试,而且在调解医患关系问题上意义重大。
但是许多学生因为对就业形势的误判,没有正确对待考证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盲目从众的心理,考取了专业不对口的证书。
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能力也未有提升。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当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时时丰富与更新,并加以实践与拓展,使自己具备较高的水准。
至于证件,则要了解认证的适合人群、面向领域及自己的能力、专长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选择,切勿盲目跟风。
六、组员心得黄炜彬:进入大学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非常热衷于考证,有些同学甚至不顾专业课的学习,一心投入到考证当中。
对于这种现象,我感到很好奇,究竟考证有没这么重要?我一直怀着这一疑问,这次刚好有机会借助社会调查来诠释这一疑问。
我们前期经过了组队、确定主题、组员分工、制定调查方案等工作,前期准备完之后,我们就开始进入正式调查阶段。
首先,我们经过讨论制作了一份问卷并分发给基础医学院各年级的学生填写。
然后,我们又先后采访了福建医科大学学工部黄永权老师、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和就业指导课讲师林为平老师、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陈日红老师、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媚老师这四个老师,他们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深刻的见解。
最后,我们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和制作PPT。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也深有体会。
其一,我们原先还打算采访医院的人事部,吴老师很热心地帮助我们联系了附一的人事科科长,可不幸的是他出国了,后来吴老师又帮我们联系了附一人事科的另一个领导,可是他却不愿接待我们。
这使我明白了虽说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但是社会与大学还是差别很大的,很多事在大学里可能可以做得很顺利,但出了校园却很难做到,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只要在大学里的部门或社团里锻炼下就够了,可事实证明这是绝对不够的,社会远比大学复杂,在大学里面做事,老师和同学们会尽力配合你,但在社会上人家却不一定会配合你。
因此,我们要更多地走出校园,多去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接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其二,我们都知道想采访陈日红老师绝非易事,肯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还没采访他,就被他反采访了,而且还将我们请进他的课堂,在台上整整呆了一节课,更可怕的是他还会时不时地损一下我们,这虽然让我们有点难堪,但我们觉得这次采访还是值得的,毕竟陈老师犀利的目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别样的见解。
另外,我谈谈自己对考证的认识。
我认为考证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是为了考证而考证。
有些同学只是为了拿到那本证书,不注重过程,背背重点就去考,这样或许可以拿到证书,但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这样并不能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
考证并不是必需的,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专业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考证,是为了充实自己才去考证,这样考到的证书才有现实意义,否则只是一张废纸。
试想面试时如果你空有一张证书,问你相关问题却都回答不出,这证书有用吗?所以,扎实地基本功才是最重要的,真才实学才最能展现自己,良好的综合素养才是决胜面试的资本。
庄楠:“考证”一直是校园中一股经久不息的热浪,去年,我也加入了考证大军中。
一开始盲从跟风去报名,而后临时靠白皮这尊“佛脚”应试,落得个挂科的惨痛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