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干部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对权力的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规,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措施。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党建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制度不健全,只是产生腐败的一个外部条件;根本的、内在的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信仰失落,或者信仰危机。
因此,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来说,信仰教育具有突出的急迫的意义,也就是说,信仰教育是防腐之本,其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关键字】党的建设;政治信仰;党员教育;理想;信念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信仰影响着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与方式;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信仰影响着整个党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发展。
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就经受不起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因而,加强党员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有的党员干部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党离心离德,腐化堕落,以权谋私,晚节不保,最终滑进了犯罪的深渊;有的党员干部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严重脱离群众,失职渎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择手段追逐个人名利;有的党员干部搞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不能完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各自为政,我行我素。
不能否认,他们中有很大一批曾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人民付出了宝贵的青春。
但最终却堕落成了“罪人”,归根结底就是信仰出了问题,没有坚定的信仰,就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轰击,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
信仰教育是党员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首要任务,我们正面临着经济考验、执政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通过教育,信仰才能外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力量。
信仰教育只有立足现实“看得见摸的着”,才不会是苍白的、空洞的,把信仰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情感,才能发挥出最大正能量。
一、加强学习,奠定党员信仰教育的牢固基石。
信仰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人的意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
而科学的信仰,尤以理性为基础,它以科学的真理作为自己的基石。
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信仰的主体必须对作为信仰客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并在自己理性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前后连贯的整体的理解。
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通过理论学习、理论研究,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回答好“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让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所以信仰教育和信仰建设中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这是信仰建设的最基本工作。
二、注重党员信仰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信仰都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
同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也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党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信仰,不仅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憧憬,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践,可以使人民实际地改变生活现状,促使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党员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同,也就是说要做到信仰建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与此同时,在对党员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中,我们要增强对党员的现实关怀,取得党员对理想信念的依赖与支持;要把共产主义的信仰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具有操作性;要从现实出发,在实践和现实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党员把坚定信仰与“四信教育”结合起来,即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结合起来;坚定信仰教育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存在的一系列关系着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全球问题。
只有当信仰为克服、解决这些关系新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促进民族间相互合作、建立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
三、增强党员坚定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我们一些党员现实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执政党如何有效地进行信仰教育和信仰建设的根源,这是信仰教育一直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的信仰教育往往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育,存在着信仰教育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忽视了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互动关系,忽略了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把信仰教育变成标准化的程式和教条化的传授。
与此相关,还把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信仰教育变成教条一样的思想灌输和时政论证、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这样不仅消解了信仰的生命力,还使其内在的作用被蒙蔽、被破坏。
一个人不管你读过多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听过多少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变成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的一部分,成为自己处世、处事、处人的规范和原则,不会应用,不会分析问题、判断问题,那就不能说形成了科学的坚定的信仰。
当前我们的信仰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信仰建设内容贫乏而且缺乏新意,不能真正彻底地说服人、引导人,价值导向功能弱化。
我们一方面要转换信仰教育的话语体系,讲究科学的方法,切忌空洞说教,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使其获得党员的真正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学习,增强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对党员现实生活加以关怀,以实践为载体融入信仰教育,让党员在切身感受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确和有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四、强化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人的坚定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一般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信仰对象全面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
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的确立及其变化,取决于党员干部在社会实践中对之认识的程度与态度。
党员的信仰有可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动摇中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转移,因此信仰建设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长期监督与管理。
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采取严把“入口”、疏导“出口”的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对模范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培养党员干部对党组织的忠诚度,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义务和政治责任。
党组织要对党员政治信仰淡化现象进行监督,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要加大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整治解决力度,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建立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经济体制,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来克服经济、政治、社会中的混乱、失序、官僚主义以及各种社会腐败消极现象,恢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增强党员的政治信仰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