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24个文言文字词积累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124个文言文字词积累

124个文言文字词积累A1.安①怎么、哪里。

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②安逸、安乐。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安稳、安定。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⑤何处,哪里。

如: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2.案①文书、案卷。

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②几案、矮长桌。

如: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蒲松龄《劳山道士》)③同“按”,按着。

如: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王充《订鬼》)B3.把持着、端着、拿着。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4.比①靠近、挨着。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表比较。

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③及、等到。

如:莫邪子名赤,比后壮。

(干宝《干将莫邪》)C5.才①仅仅、刚刚。

如: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才能。

如: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司马光《孙权劝学》)6.彻①尽。

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通达,这里引申为思想的改变。

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列子·愚公移山》) 7.诚①确实、的确。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②诚心。

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列子·愚公移山》)③表假设,假如。

如: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司马光《祖逖北伐》) 8.辞①告别。

如:停数日,辞去。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推辞、不接受。

如:蒙辞以军中多务。

(司马光《孙权劝学》)③言辞。

如:未尝稍降辞色。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从①采纳、听从、顺从。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②跟随。

如: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柳宗元《小石潭记》)③由、自。

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柳宗元《小石潭记》)④追、追求。

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⑤从容。

如:王果从容入。

(蒲松龄《劳山道士》)D10.但只、仅。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11.对①对着、向着。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②回答。

如: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左传·曹刿论战》)E12.而1.连词,连接词语和句子。

①表并列,译为“又”“并”。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表转折,译为“但”“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③表顺承(承接),译为“就”“接着”。

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表修饰,译为“地”“着”。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柳宗元《捕蛇者说》)⑤表假设,译为“如果”。

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述而》)⑥表递进,译为“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徐珂《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3.复音虚词。

①而已,表语气,罢了。

如: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②久而、既而、俄而、已而,表时间。

如:睨之,久而不去。

(欧阳修《卖油翁》)F13.发①把箭射出去。

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②从……出发。

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③发出、表现。

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④起、兴起。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花开。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⑥头发。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14.方①方圆。

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比拟。

如: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范晔《私心》)③正。

如:方虚骄而恃气。

(《庄子·呆若木鸡》)④才。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⑤地方、方向、方位。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六则》)⑥道。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5.不(fǒu)同“否”,表示否定的意思,相当于“吗”。

如: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刘义庆《期行》)16.夫①成年男子。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列子·愚公移山》)②丈夫。

如: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林嗣环《口技》)③fú,这、那。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④fú,句首、句中或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⑤夫子:老师、先生。

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⑥大夫:官职或官名。

如: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7.负①背、背着。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列子·愚公移山》)②靠着、凭依。

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吴均《与朱元思书》)③辜负、对不起。

如:客曰:“不负子也。

”(干宝《干将莫邪》)18.复①又、再。

如: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王安石《伤仲永》)②繁复、重复。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③恢复。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④反复:书信往来。

如: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9.弗不。

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孟子·鱼我所欲也》)G20.盖①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原来”。

如: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林觉民《与妻书》)②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大概”或不译。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1.更①更加。

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②重新。

如: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司马光《孙权劝学》)③还。

如: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张岱《湖心亭看雪》)④更换、改变。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⑤夜里的计时单位。

如:是日更定矣。

(张岱《湖心亭看雪》)22.固①本来。

如: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②固执、顽固。

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列子·愚公移山》)③一定。

如: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23.顾①回头看。

如: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期行》)②看。

如: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白居易《观刈麦》)③顾及、顾念。

如: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④探望、拜访。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24.故①旧的,原来的。

如:温故而知新。

(《〈论语〉六则》)②特意。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③原因,缘故。

如:公问其故。

(《左传·曹刿论战》)④所以,因此。

如:故余虽愚。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H25.恨遗憾。

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26.或①有时。

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有的人。

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或许。

如:或异二者之为。

(范仲淹《岳阳楼记》)J27.及①到。

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渊明《桃花源记》)②达到。

如: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③等到。

如: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司马光《孙权劝学》)④比得上。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⑤涉及。

如: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

(范晔《私心》)⑥推及。

如: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林觉民《与妻书》)⑦和、与。

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28.济渡水。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29.既①已经。

如:莫春者,春服既成。

(《论语·先进》)②不久,“既而”常连用。

如:既而儿醒。

(林嗣环《口技》)30.见①看见。

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②拜见、谒见。

如: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引见。

如: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④探望。

如:其将归见其亲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⑤了解、见识。

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司马光《孙权劝学》)⑥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⑦xiàn,同“现”,显现。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31.间①夹杂。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林嗣环《口技》)②一会儿。

如:立有间。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③参与。

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④中间。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期间。

如: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⑥量词。

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⑦间隔,隔开。

如: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⑧暗暗地。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32.将①将要。

如:余将告于莅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扶、持。

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③拿、把。

如: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干宝《干将莫邪》)④率领。

如: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司马光《祖逖北伐》)⑤将军。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33.僵僵硬不动。

如:四支僵劲不能动。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4.竭完、尽。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35.解①脱、解下。

如:解衣欲睡。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②融化。

如: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③解释。

如:后经吾婉解。

(林觉民《与妻书》)④理解、明白。

如: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林觉民《与妻书》)⑤分割动物的肢体。

如:宋之庖丁学解牛。

(王充《订鬼》)36.就①完成。

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王安石《伤仲永》)②跟随。

如: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段玉裁《戴震难师》)③从事。

如:蒙乃始就学。

(司马光《孙权劝学》)④接近、靠近。

如: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37.举①推荐、推举。

如: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