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图案大全

中国传统图案大全


中国原始时期经典图形
人首(面)

玉琮 新石器
上节在两条平行的横棱下, 雕刻一个神脸。眼为线刻 重圈,并在两侧各出一条 直线象征眼角,下边以横 凸块作鼻,上刻细密的云 纹和横直线图案。下节雕 刻一兽面。以蛋圆形凸面 作眼,线刻重圈为眼,中 间以桥形凸面和一条横凸 块作鼻,在凸块上也满刻 细密匀称的横直线和云纹
牡丹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肩部有 弦纹 3道
北宋
腹部刻 缠枝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 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 下腹刻双层 莲瓣纹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永乐
盆里沿绘 缠枝花 一周 盆外沿绘 折枝花 8朵 外壁绘 缠枝莲花 7朵 底边绘 变形朵花纹 一周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洪武时期
唇口绘 回纹 一周 颈部分层绘焦叶纹 回纹 缠枝灵芝纹
各一周
腹部满绘 缠枝牡丹纹 壶流亦满饰 缠枝花卉 壶柄绘有 缠枝栀子花 等纹饰 近足处为一周 变形莲瓣纹 足外墙绘 卷草纹
新石器 彩陶蛙纹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口部连弧纹、 圆点纹 颈部折线纹 肩腹部主题纹饰为两个 无头蛙纹, 间作两大圆圈纹。两蛙足相连,蛙纹 间填充[穀]纹,圆圈内饰由网纹组成 的十字纹, 是马厂早期蛙纹瓮的代表之作。
彩陶树形纹单耳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这类彩陶瓶的腹部,常绘三 角折带纹,在正倒相错的三 角形陶地中还填充着各种单 独纹样,而这件彩陶瓶上的 树形植物纹样较为罕见。
彩陶变体神人纹鸟形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在鸟形壶的背部绘变体神人纹,神人的头 部变大,只表现人的上半身和举起的上肢, 将下肢省略。神人纹由两条黑带合镶一条 红带的复合带纹构成,这是马厂类型彩陶 特有的彩纹的构成形式。
旋(圈)

彩陶涡纹壶 大汶口文化
肩和上腹部绘黑地白彩涡纹带一周。涡纹 常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
云雷
云雷纹

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圆形。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 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多做青铜器上纹饰的底纹,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头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和西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青铜器上的云雷纹
兽面勾连 雷纹鼎(仿)
商代晚期 乳钉雷纹瓿
三彩刻花三足盘

盘心刻一 团花 外环 荷花 花蕾及 荷叶纹
织 锦
宝相团花图案
卷草缠枝纹
葫芦纹

红地五湖四海纹团花织金缎
动物为主的团花
明 绿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妆花十团龙绸袍料
宝相花
宝相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
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宝相花即是一种 象征的花,它是魏晋以来伴随宗教而盛行的, 是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进行艺 术处理而成的富丽华美,更圣洁、更端庄、 更美观的理想花型。
中国传统经典图案概览
中国象征文化的两种表现:
视觉或形式上的象征————道 听觉或语音上的象征————蝠—福 琥珀—虎魄
另一种非主要表现: 性质(包括来自嗅觉和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感受)的象征————鹰—力量 一定的性质归属于一定的物体,尤其是动物和鸟。
中国古代的象征文化表现为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 普遍存在的几个主题有关: 1、希望长寿而健康的生命 2、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或官职 3、多子


彩陶弦纹瓶
上腹部彩绘弦纹六周,纹饰简洁明快, 朴素大方,有很强的装饰性。 此类弦纹是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彩 陶的常见纹饰 。
中国奴隶制时期经典图形
饕餮(兽面)

兽面纹 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 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 首无身,故叫兽面纹。盛行于商周,是图腾时代人类对动 物崇拜的遗风。在青铜器上唱作主题纹饰,以后又用作器 耳或器足上装饰。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人敬畏。也 用以避邪驱鬼。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的典型构图方式
宽肥的黑彩条带和细窄的锯齿状条带构成漩涡纹,利用弧线的起伏旋转表现河水 奔腾向前的韵律感 。
弧线和醒目的圆点相结合构成二方连续的装饰带 。


钵内饰以底为中心的 漩涡纹 外壁为 波浪纹 口沿为三组 菱形网格纹
彩陶钵
马家窑文化
图案线条流畅 ,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典型器 。
云雷纹钺


蛙卵纹
蛙纹
古代把蛙看作是生活可靠的保护 神,能降幅人间。 在彩陶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蛙的 题材,人们以浓厚的生活情趣, 把蛙变化成为极美的成长,也有 已经变成完整的蛙形。 其形象非常简洁,它常与其它几 何纹和植物纹组合一起,表现出 一种优美生动的艺术效果。
彩陶蛙纹双系罐 变形蛙纹是马家窑彩陶应用较为普遍的花纹之一
永乐青花瓷器
清 乾隆 金钱地织彩缠枝洋花金宝地锦
视频欣赏: 天下收藏之釉色· 纹饰缠枝花卉纹饰43分钟 /20091102/n267895562.shtml?
折枝花

青花折枝菊纹执壶
明洪武时期
口沿下饰 回纹 再下为 蕉叶纹 回纹 缠枝纹 灵芝纹 各一周 腹部饰 折枝菊纹 和 牡丹纹
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 为装饰题材。
附注: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佛教装饰艺术的影响下,植物花卉 题材的纹饰渗透到了包括陶瓷装饰、建筑装饰和金属器皿装饰 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 。 佛教将莲花视为圣洁、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开始,莲花 纹饰便被大量运用在了石窟装饰艺术中。 北朝时期的莲花图案以写实造型为主,多选取正面俯视的 角度来表现,中心为圆盘状的莲蓬,莲瓣向四周均匀的呈多层 放射状排列。 这种图案发展演化到隋唐时期,造型更加饱满。从花形看, 除了莲花,还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层次的排列,使图案具 有雍容华丽的美感。这种图案又被称为宝相花。 隋唐以后宝相花广泛流行于织锦、铜镜以及瓷器的装饰上, 含有吉祥、美满的寓意。是一种独具我们民族特色的图案纹 样。

蓝色地织金宝相花纹纳石失

绿地红缠枝宝仙花纹闪缎

深绿地串枝宝仙花纹织金妆花缎
忍冬
忍冬纹
认为是源于希腊 。

我国北朝时期广为流行的主要外来装饰纹样,历来被 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热爱的“忍冬花”(金花),有 “延年益寿”的吉祥之意 。 有美术史家把一种变形棕榈叶成为“忍冬花”。更与 事实相去甚远。古代西亚和中亚盛行的生命树崇拜, 形成了综合棕榈,枣椰,无花果,葡萄要素的理想化 “圣树”,其中类似葡萄,有的枝叶和丰硕的果实的 缠枝纹样就成了“生命树”的象征 。
彩陶漩涡三角纹双耳壶 大汶口文化
用黑、白彩在颈部绘 套圆纹 肩部绘 漩涡纹 腹部绘 三角纹 近底部绘 圆点纹 并在双耳面上也绘 条纹
彩陶连续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上腹绘两方弧线构成的连续涡纹,有着强烈的旋动感
彩陶旋纹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腹部绘着以弧线组成的四方连续涡纹,涡纹以红色宽带构成, 在红带两边合镶以黑线,使花纹呈有浮凸感。瑰丽大方和图 与魁伟丰饱的器型相结合,表现出雍容华贵的气度,因而享 有[彩陶王]的美誉。
战国
云雷纹玉璧
清玉刻云雷纹圆牌
藏青地加金雷纹宝照天华妆
中国封建制时期经典图形
缠枝花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明洪武
折沿处绘 缠枝菊纹 一周,共18朵 内腹绘 缠枝石榴、菊花及牡丹纹
盘心绘折枝莲花一枝,周围绘4组如 意头云纹,云纹内各绘一折枝菊花纹, 云纹间由缠枝纹相连
盘外腹绘
缠枝菊花
8朵及
莲瓣纹
三彩双系罐

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
珍珠地鹦鹉纹枕

枕面以排列细密整齐的 珍珠纹 为地 中心刻划一只展翅飞翔的 鹦鹉 外周辅以白色的 卷草纹 枕四周戳印相间排列的 圆圈纹 及 朵花纹
翠青釉三系罐
永乐
肩部有3个环形小系,系下凸起
海棠托 饰,花瓣上有横线纹


青花花卉锦纹双耳扁瓶 瓶口边绘 如意纹
明永乐
腹部纹饰以六角星开光向四周 伸展构成 六边形锦式 开光 开光内绘 折枝花、缠枝花、朵 花、团花、江崖海水 等纹饰 足边绘 朵梅纹 一周
墨酱地二色牡丹卍字天华锦
沉香地加金富贵莲花八宝天华妆
八达晕 纹
以八边形为中心,向外边展, 图案中心为 主花, 周边以各种几何纹作装饰。 这种纹样在古代织锦中最流行。 唐宋时称为“八达晕锦”, 元代时称“八搭韵锦”。 近代也称“天华锦” 。
青瓷双系壶,东汉
颈、肩部刻划 水波纹 腹部刻划密集的 弦纹
褐黄釉黑彩竹纹梅瓶
金、元
肩与足部以黑彩绘 弦纹

波纹
中间部位饰 竹纹,竹叶以单笔画成,大而 参差,简朴生动
八角星

八角星纹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 口沿上以白彩为地,以红褐彩绘 直线和相对半圆形纹 腹外深褐色地上以白彩绘方心八 角星纹和直线纹。 高圈足亦在深褐色地上绘一周连 续几何纹。 八角星纹是大汶口文化的特有纹 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典 型器。
近足处饰 变形蕉叶纹 流及柄均绘 缠枝花卉纹 壶有系,系面绘 缠枝花纹
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枕
宋三彩
中间一组为 人物纹 ,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饰一黄一绿,前者手 持鱼篓,后者扛杆,似去垂钓。周围的绿树、青草、黄云透出生机 两侧2组黄地开光内各绘 折枝花 一朵
朵花

彩陶花瓣纹罐 大汶口文化
彩陶花朵纹盆 大汶口文化

黄地云龙纹天华锦
民国
红地八达晕纹锦
团花

巩义窑绞胎枕

枕面及枕侧面以白、褐两色胎土绞出的五瓣 团花纹样 数组装饰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两种颜色胎泥绞出

木理纹样 ,并以 团花 形式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