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课程
期末作业
姓名:李德龙
学号:1523001200043 学校:
成绩:
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黑土地养育了龙江人。
一方文化成就了一方人,龙江精神成就了一代代龙江人。
如果有一种精神是龙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那便是龙江人的闯的精神。
随着文化大融合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从地球上消失或即将消失,它们被人们遗弃或被其他的文化所同化。
然而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就会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龙江人的文化包含龙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作用下的文化,改变或脱离这些原有的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黑龙江是个多种文化共存的地方,自然环境和特定历史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都曾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如何处理好原有文化间的融合,并保留各自的特色是构建龙江发展的精神支持的关键。
一、黑龙江地域的特色
地域辽阔的黑龙江,四季交替分明,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建筑风格别异,因此北国冰城,黑土地,北大仓,东方小巴黎等多种美誉。
黑龙江的黑土地域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北部省份的特有的文化,其既包含于中华文明,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特征多受影响于萨满文化,中俄交流文化,以及文革时期的南北融合文化,以及龙江人特有的闯关东文化。
二、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
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因此,黑龙江人从来不愿干那些诸如修鞋、补伞等走街串巷、出大力挣小钱的活是不足为怪的。
2.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商品意识黑龙江轻工业虽然不发达,但是日用商品的消费支出高居全国榜首,其中以哈尔滨最为突出。
有统计结果表明,哈尔滨的啤酒、化妆品销售量居全国第一。
造成这种高消费、超前消费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黑龙江经济的发达恰恰相反,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一些重要的省市比较起来还落后,很不发达。
这种消费水平与社会经济基础极端不平衡的现象完全是近代以日、俄为首的帝国主义在黑龙江半殖民地统治下的后遗症,是殖民主义者颓废文化影响的结果。
3.粗暴、野蛮的土匪意识的潜在遗留黑龙江是历史上有名的土匪活动猖獗的地区。
1949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当时“在北满的土匪,总数在10万人以上”。
这些由日伪残余势力,封建恶霸地主、惯匪、地痞流氓以及野心家、投机分子组成的土匪武装曾在黑龙江地区作恶多端,他们残害百姓、烧杀抢掠、造淫生事、聚众闹事,残杀革命者。
抗战胜利后,我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上,一举歼灭了盘踞在黑龙江的全部土匪。
虽然作为人民的敌对势力的土匪武装在黑龙江绝灭了,然而土匪那种粗暴、野蛮的思想意识却一直没有从黑土上彻底根除,它依然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滞留在黑土地上,毒害、污染着一部分人的灵魂,它也是造成黑龙江地区社会治安秩序难于治理的重要原因。
以上三种陈旧、落后的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它不仅关系到个别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黑龙江的精神面貌,束缚、制约黑龙江社会的进步发展。
因此,彻底消除、摈弃这些与先进文化对立的精神蒙昧,精神野蛮,引导人民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建立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黑土文化的首要任务。
同时,也将成为推动黑龙江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发展黑土文化的优势,显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
有位哲人说过,越是民族性的东西,也就越具有世界性。
这就是说,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而存在,无个性也就无共性。
因此,建设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建立起黑土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深入挖掘北方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极发扬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吸收地域文化的最高成果,继承造就别具一格的冰雪文化,发扬和宣传在建设和改造黑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创立其个性的具体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的趋势,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但是,创造特色文化,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因此,我们在建设黑土文化的同时,要克服狭隘的地域主义和保守主义。
即对外来文化一律排斥,否定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拒绝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只自我陶醉于黑土文有的小圈子观点。
因为,这样必然导致地域文化走向枯竭和衰败。
四、黑土地域文化在振兴龙江中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不但没有产生不良反应,反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
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个又一个崛起于黑土地的东北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和强弓硬弩入主中原,这都体现出黑土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开拓进取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发黑龙江是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无数人的努力拼搏下,这里从“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也是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鼓励下完成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这种文化。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
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是看得见的方面。
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