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和绘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3、态度情感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球性,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带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碳循环的过程图。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知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输入、传递、散失)和特点?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而需要不断输入能量,那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二)教学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提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提问:1、概念中的物质指什么?(回答:C、H、O、N、P、S等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教师补充:是元素,不是指物质。
)2、概念中循环的区域?(回答: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
3、概念中生态系统的范围(回答:整个地球。
教师补充:即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这些化学物质的运动带有全球性,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板书展示)(二)碳循环
教师提出:我们以C元素为例来了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碳循环。
教师引导:1、碳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回答:无机环境:大气中CO2,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回答:CO2;教师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CO2合成糖类等有机物,逐级传递给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又通过呼吸作用把含碳有机物转变为CO2返回大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和排出物被分解者利用产生CO2返回大气;化石燃料开采后燃烧产生CO2排放到大气。
)
请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结合书本绘制碳循环过程图。
(教师评价,展示样本,进行总结:碳元素在在地球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另外还有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或通过燃烧以
CO2的形式进入大气。
)
(三)温室效应
教师提出:“温室效应”已经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提问:1、“温室效应”的危害?(回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涝灾害等。
)
2、“温室效应”的形成?(回答:大气中CO2含量过多。
教师补充:这样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增大,导致气温升高。
)
3、形成“温室效应”的可能行为?教师提示:根据碳循环过程分析。
(回答: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植被被砍伐)
4、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学生根据第3点自由发言,教师加以指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量流动: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需要不断输入;物质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可以反复利用。
)
2、归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
三)结课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和
碳循环平衡破坏带来的危害,明确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与不同,重点是要学会分析和掌握碳循环的过程,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巩固知识点,完成课后复习题。
七、板书设计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C、H、O、N、P、S
(二)碳循环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特点:
2、关系: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