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后附答案)

人口与城市地理学答卷注意事项:1、学生必须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试题卷上答题。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字迹要清楚、工整,不宜过大,以防试卷不够使用。

4、本卷共6 大题,总分为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 、 、 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2、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 、 。

3、城市地理学:是指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下、 、 、 的科学。

4、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 、 、 三个过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人口容量2、民俗3、城市4、逆城市化5、中央商务区(CBD )6、人种三、简答(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2、简述大都市带的形成原因3、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试简析其产生原因。

5、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6、简述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征。

四、读图填写(每题3分,共6分)1、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各阶段分别为:1)2)3)4)5)2、读右图某城市平面图,在1-4各区域内,根据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综合考虑,分别填入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微电子工业:①②③④五、综合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1、读某历史名城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该城区布局形式属 式,城市地域结构呈 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和 ;新城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在老城区中,①和③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

(3)综合分析,将图中①~④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 填入下表适当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

○1 ○2 ○3 ○42、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在A 、B 、C 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 国。

(2)与A 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单项选择) A .非洲 B .亚洲 C .欧洲 D .北美洲(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 点,以表示A 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4)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 国人口问题主要是是 、和等。

(5)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 生的积极影响是 、 。

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10分)Array1、谈谈你对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理解已及前景展望人口与城市地理学试卷答案一填空1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人口增长的空间变化2 中低纬指向、低平与河湖海岸指向3 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变化规律4 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社会变动二名词解释1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做多人口数量。

2 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3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4 在发达国家由于交通信息的发达和厌恶城市环境,为追求较为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的过程。

其中伴随着城市型地域景观的推进。

5 中央商务区即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DB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6 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形态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三简答1(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2 (1)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2)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3)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4)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3 (1)城市的地理位置:相对位置(大位置)决定城市的个性和发展前途;城址(小位置)决定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内部结构。

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避免选在易发生地震的地带上;沿河建城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变迁。

(2)城市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分散地上压力;过度抽取地下水、油、气,会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危害;沿海城市要防止海水(咸水)侵入现象;冻土层上的建筑,要注意因取暖使冻土受热融化,影响安全;废弃垃圾埋在地下,经雨水冲刷,容易污染地下水。

(3)地基承载力:地面岩土是城市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

地基允许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房屋和构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能力。

城市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地基承载力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岩土有不同的承载力,因此,在用地选择和功能组织时尽量做到地尽其用,使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各得其所。

(4)城市地形:从建设角度考虑,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地则需要更大的工程措施和投资。

但过于平缓,当坡度低于0.3%时,则往往不利于地面水的汇集和排除;不同坡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人工挖山填土向海、河、湖等一切低洼地和低丘、缓坡等高地要土地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建设改变地表,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地表水的下渗,易造成洪水。

(5)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

工业生产在目前生产技术条件下,随着生产的扩大,难免产生污染。

为了尽量减少工人上下班的旅途消耗,工厂又不能远离城市、远离居住区。

为了尽量争取新鲜空气,居住区就应该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

对于有害卫生的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应根据定额要求,设置卫生防护带。

(6)城市植被:绿化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城市中起着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节、改善小气候;净化污水,防止火灾蔓延;某些植物还可监测大气污染,起指示报警作4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接近尾声(帝国主义时期结束,各国家纷纷独立,结束殖民统治)。

(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3)发展中国家智力(人才)外流引起世界关注。

(资本主义国际劳动市场的形成,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政治上的某些因素,必然产生劳动力过剩地区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经济发达、物质条件优越的国家(发达国家)吸引并廉价地利用外籍工人来做本国工人不愿做的工作。

)(4)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政治原因,如有些国家长期动乱,生活不安定,经济问题严重,致使大量难民外逃。

)(5)人口迁移流向改为从穷国向富国流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与战前相反。

(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5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辈携带眷属全家迁移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6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经常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

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

同时,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共同性,这些都不影响四个基本特征作为识别民族的科学依据四读图填写1 (1)高位静止阶段(2)早起扩张阶段(3)后期扩张阶段(4)低位静止阶段(5)减退阶段2 (1)食品工业(2)纺织工业(3)化学工业(4)微电子工业五综合题1 (1)分散疏松条带河流铁矿铁路交通(每空1分)(2)①该城市为历史名城,形成较早。

早期城市的区位往往取决于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

②在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供水充足,且可以利用河面进行防卫。

③区应是在铁矿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形成于工业革命以后,历史较短(3分)(3)(4分)2 (1)30 A C(2分)(2)A(2分)(3)右图(1分)(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3分)(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3分)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3分)六论述题1我国城镇建设的多种发展模式体现了城镇建设的差异性,如果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模式的划分标准会看到,在多样化模式外观的背后,却隐含着单一的城镇建设理念或片面发展观的支撑。

(1)以往城镇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外观与单一性实质我国城镇,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模式。

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广东模式是以资金筹集和企业经营的不同方式等标准来划分的;又如,根据主导产业不同,将我国城镇建设划分为五种类型:工业主导型城镇、特色农业主导型城镇、商贸主导型城镇、交通主导型城镇、旅游主导型城镇;再如,原有建制乡镇发展型城镇(依托原有乡镇建制,就地兴办乡镇工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商业、交通的发展)和新兴城镇(由于经济地理位置优越而形成商品集散地,以第一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的划分方式,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