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的一组是()
A.畎.(quǎn)亩焦灼.(zhuó) 骸.(hái)骨沮.丧(jǔ)
B.水债.(zé) 绽.(dìnɡ)放晕.(yǜn)倒自艾.(ài)自怜C.拂.(bì)士耷.(dā)拉沙砾.(lì) 戈.(ɡē)壁
D.胶鬲.(gé) 档.(dànɡ)案秀颀.(qí) 咳嗽.(sòu)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池:护城河
B.委:放弃
C.是:表判断
D.畔:同“叛”
二、(2014株洲中考)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B.水泽绽(zhàn)放晕(yūn)倒自艾(yì)自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畔”是通假字。
句子中的“是”表示是代词“这”,故C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答案】
1.①只②树立(竖立)
2.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
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
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
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
这两个词语在课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词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亭亭净植”,虽是课外解释,但出自课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
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此句翻译要注意“举”的解释,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从文中“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
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体现出为官要做实事;“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写出为官应廉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