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入学复试报告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导 论
(二)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战略吸收了美国软实力战略思 想的合理因素, 想的合理因素,摒弃了其中的文化霸权思维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具有双向度特征,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具有双向度特征,即对内以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凝聚力、向心力,对外通过文化交流, 族凝聚力、向心力,对外通过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 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力图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力图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又 促进世界的文化和谐。 促进世界的文化和谐。
2
. 2004年4-5月,参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北京大 年 月 参加《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 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 西南师范大学“五校一刊” 院、西南师范大学“五校一刊”组织的纪念邓小平诞辰一 百周年征文活动,递交论文,稿件入选。 百周年征文活动,递交论文,稿件入选
2
为中用, 为中用,博采众 长,批判地吸收人类 文化优秀成果和文化 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 验,拓展中国文化的 国际视野
2
3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3、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迟缓使中国文 化的现代气息不足,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降低 化的现代气息不足,民族自信心、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低水平、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低水平、非均衡发展制 约了中国文化的保障力和国际竞争力 文化传播创新度低,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国际 文化传播创新度低, 传播力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导 论
(一)软实力研究的兴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世纪九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于上世纪九十 年代初首创软实力概念,开软实力研究之先河。 年代初首创软实力概念,开软实力研究之先河。
美国软实力战略的单向度特征: 美国软实力战略的单向度特征:向外输出 文化价值观,在全球扩展美国的文化霸权。 文化价值观,在全球扩展美国的文化霸权。
5
6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4、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促进马克思主义转换为核心文化软实力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教育人民,指导中国文化正确向前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契机, 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契机,赋予中国文 化新的时代特色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要着力点,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重要着力点,增强 中国文化的公众认同度
三、学科认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 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旨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 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 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 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 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 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 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别规律, 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别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 结合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具体而言, 结合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发 展史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 展史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 思想及著作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专题史, 思想及著作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专题史,包括马克思主 义国别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 义国别史、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文化思 想史; 想史;三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 研究。 研究
论文《推广廉价药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浅析》 论文《推广廉价药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浅析》,获2008 年度驻马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持的2009年驻马店社科规划课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年驻马店社科规划课题《 主持的 年驻马店社科规划课题 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 中的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获三等奖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中国文化的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展根基 1 2 3 4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撑力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力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凝聚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 发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力
4 5
二、科研成果
发表的论文(均为独著) 发表的论文(均为独著) 6 7 8 9 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公平与效率协调并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须公平与效率协调并重》 天中学刊》 载《天中学刊》2007.6 《推广廉价药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浅析》,载《价格理论 推广廉价药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路径浅析》 与实践》 与实践》2008.1 《积极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载《党政干部 积极营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论坛》 论坛》2008.9 《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载《天中学刊》 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 天中学刊》 2010.4 《论构建教风与学风和谐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载《学理论》 论构建教风与学风和谐互动的良好教学环境》 学理论》 2010.21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 、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 导,确保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1
2 3
马克思主义奠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基础
一、科研经历
3
主持申报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崛起的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主持申报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软实力支撑研究》 软实力支撑研究》,获准通过 。
主持申报2009年黄淮学院教育教改招标课题《黄淮学院校风 年黄淮学院教育教改招标课题《 主持申报 年黄淮学院教育教改招标课题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导 论
(二)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 中共十七大顺应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 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 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战略, 实力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时 俱进的新成果
二、科研成果
获奖情况
主持的200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主持的 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进程中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关系》获优秀调研课题一等奖; 进程中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关系》获优秀调研课题一等奖;并被 评为2007年度驻马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评为 年度驻马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6、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 拓展中国文化发展的时空维度 1
为今用, 为今用,推陈 出新, 出新,批判地继承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精髓, 的精髓,加快传统 文化向现代文化的 转换
武汉大学博士入学 复试报告
廖 生 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科研经历
Text 科研成果
研究思路 和展望
Text 学科认识
一、科研经历
1
2004年1月,参加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组织的“中国 年 月 参加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组织的“ 战略机遇期”征文活动,递交论文, 战略机遇期”征文活动,递交论文,稿件入选 。
4
建设的目标、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建设的目标、现状及其发展研究》,获准通过
。
5
主持申报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提升中原文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主持申报 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化对外传播力研究》 化对外传播力研究》
二、科研成果
发表的论文(均为独著) 发表的论文(均为独著) 1 2 3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战胜腐朽文化的思想武器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2、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组成要素 、 1 2 3 4 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为归依的民族向心力 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的文化保障力和国际文化 竞争力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对外文化传播力 以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桥梁的对外文化影响力
四、研究思路和展望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4.3、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 1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强势媒 体和发达的文化产业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严重 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 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面临不同文化背景国 家的文化误读, 家的文化误读,国家形象受到损害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弱化了中国文化的凝聚力、 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