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古代文学-第四章》PPT课件

15
❖ 《游金山寺》:
❖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天下第一泉]南畔石盘陀[突 兀不平],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 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 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 [《礼记》:“月之三日而成魄。”],二更月落天深 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 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 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12
❖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痍。雨顺风调百谷 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牙, 前丁后蔡[丁谓、蔡襄。作者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 而成于蔡君谟……”]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 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作者自注:“洛阳 贡花,自钱惟演始”]。
❖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 注:嘉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时,苏辙送行至 郑州,返京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即和作。苏 辙对渑池颇有感情,原诗有“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 僧房壁共题”。老僧:指宿县和尚奉闲。据苏诗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崤山, 分东崤和西崤,在渑池西。
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 ❖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
县)。
❖ 元符三年(1100),徽宗继位。苏轼奉诏内迁。次 年病逝。
参考文献: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栾城后集》
第四章 苏轼
-
1
苏轼像
(元)赵孟頫
-
2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 创作
-
3
一、苏轼(1037-1101)简谱:
❖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四川眉山。 ❖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
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熙宁二年(1069),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
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为地方官。 ❖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 诗案”发。被贬黄州。 ❖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 ❖ 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
4
❖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苏轼调回京都。 ❖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
-
10
苏轼手稿《赤壁赋》
-
11
二、苏轼诗歌
现存苏诗两千七百多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1、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 (1)苏轼留心观察社会、有志经世济民,不少诗作 描写百姓贫苦,具有对现实深沉的批判意识。请看 晚年创作的《荔枝叹》: ❖ 十里一置[驿站]飞尘灰,五里一堠[记里程的土堆]兵 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飞车跨 山鹘[音骨,海鸟的一种,指海船]横海,风枝露叶 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 [汉和帝年号]荔支来交州[今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天 宝岁贡取之涪[涪陵]。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 酹伯游[汉和帝唐羌,曾建议罢除交州荔枝的进贡]。
-
8
第二节 苏轼的辞赋和诗
-
9
一、苏轼《赤壁赋》
苏轼的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又更多地融入了古文 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前赤壁 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表达的人生哲理: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的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 ❖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初好贾谊、陆贽
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 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 皆古人所未喻。……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 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 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 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 1)、平易(不求高深);2)、重实用(与陈述古 辩禅理,“龙肉”“猪肉”之说);3)、圆通 (“人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 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清非浊,非律非禅。”)。
-
6
❖ 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文的独立价值与道的 广泛性;辞达而已的观点:
❖ 《与谢民师推官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 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 则文不可胜用矣。”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传神观。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论画以形 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 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 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
14
(3)写景抒怀作品,脍炙 人口。如《新城道中》、 《饮湖上初睛后雨》、《望 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 等: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 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写望湖楼急雨前后之景。 云、雨、风给人一种力度,诗人 用善于捕捉自然界稍纵即逝的动 景。
-
杭州望湖楼
❖ 这首诗被誉为史诗,诗中把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 把对历史的批判和对现实的揭露结合起来。表现了 诗人忠于国家、关心现实的一颗赤子之心。诗篇跌 宕起伏,沉郁顿挫,深得杜诗精髓。
-
13
❖ (2)对人生的感悟,充满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 旧》、《东坡》、《题西林壁》等。
❖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7
三、苏轼的散文:议论文和游记特点。
《石钟山记》叙事、抒情、写 景、议论的水乳交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