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入门

文化人类学入门

一、进入19世纪后,人类学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

(欧洲大陆对人类学狭义的解释)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四大学科之一。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物质遗存的学科,它关心古代的人工制品、遗迹及与人类有关和自然环境,试图复原人类无语言学历史文化的原貌。

(史前考古学考古人类学)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类学的语言学更将语言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项目,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

人类学的起源1.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美国社会学家A.哈登、R. 纳罗尔等认为:古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应当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这些“机敏的思想家”。

2.起源于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3.起源于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思想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文化人类学经过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成熟综合说法:地理大发现以前是文化人类学的启蒙时期(或称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进入形成时期;以《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的出版为标志进入成熟时期。

成熟时期学派分立,主要的代表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主义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即年鉴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解释人类学学派等。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要点及代表人物?请对此观点简单作一评价?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1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的行为就因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弗朗兹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

露丝本尼迪克特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

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

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西伯利亚人拥有好几个冰鹿群时,每群需要一个老婆照管;拥有大块天地的非洲黑人也需要几个女人耕种;土人们决不把多妻当做耻辱,通常第一个老婆愿意她的丈夫多几个老婆,倘若她的丈夫不肯给她买几个助手,妻子会嘲讽他贪财忘义--《文明与野蛮》美罗伯特路威三联书店理论要点: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代表人物:梅尔赫尔斯科维茨、弗朗兹·博厄斯评价: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起因看,它显然是针对文化普遍主义或文化普世主义而来的,是对事实上存在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文化发展的文化绝对主义的反动。

这种反动不一定是负面的、消极的,而常常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使问题更为明确,不妨将文化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作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来考察。

这样,问题的实质在理论上就可以归结为对于文化本身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理解。

具体的文化总是属于一定主体的、处于特定时空中的历史的存在,因而有其相对性。

但发展着的文化又是超越特定主体、特定时空传播和延续的存在,因而又有某种绝对性。

文化是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在相对性之中有着绝对性的东西。

这种绝对性的东西即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强调文化具有相对性的文化相对主义,就这一侧面而言是有道理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说,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赞成文化相对主义的这些看法。

但若把文化的相对性推到绝对,只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不承认这种相对性之中有着绝对性的东西,即稳定的可以超越特定主体、特定时空和在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传播、交流、转换、共享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只承认每种文化的独立性、个性或特殊性,不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共性、普遍性,那也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既然成为文化,就会有某种程度的绝对性,但又不可以被完全绝对化,即变成脱离了任何相对性的纯粹绝对性的东西。

具体的文化总是相对的,但这种相对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在相对性的文化中有某种绝对,即超出特定主体、超越特定时空的东西。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具体的文化总是具有与特定历史主体相连的相对性,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但这是具有相对意义的相对主义。

如果把这种文化相对主义推向极端,成为一种绝对相对主义的文化观,则是不可取的。

文化的存在及其传播、延续、发展的历史,肯定了相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否定了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

在文化问题的理解上,缺乏历史辩证法与缺乏历史唯物论一样,都不能对文化的性质作出全面的结论。

文化如果是绝对相对主义的,就会成为难以理喻的东西。

在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看来,文化如同一阵风般飘忽不定,对之什么也不能说。

对于这种绝对相对主义,有的学者称之为极端文化相对主义或强文化相对主义。

如果以文化绝对相对主义、极端文化相对主义或强文化相对主义为基点,那么关于文化的任何讨论都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最起码的“共同语言”,对于讨论的对象和讨论的方式根本无从把握。

文化的交流、传播、接受和创新中的主体性是一种能动的力量,总是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文化,并改变着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因而使现实的活的文化成为相对性的文化。

然而在这种变化着的相对的存在之中,总是有某种“文化”,即某种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贯穿其中,在不断地发生、发展、演变。

这就是文化的相对性之中的绝对性。

因之,我们可以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或承认文化相对主义,但这应当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文化相对主义或弱文化相对主义,而不会赞成或导致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极端文化相对主义。

四、古典进化论要点?举例证明古典进化论的可取与不足之处?要点:古典进化论学派最基本的理论取向,即是以进化的观点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差异。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人类学研究中最早形成的学派,也是当时风靡西欧的进化主义思潮在人类学这一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各地民族的社会发展大致经历或将经历相同的发展顺序。

这种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是由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进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着各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进化的速度不同,从而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

举例:可取:进化论是现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

有了进化论作支持,我们可以堂而皇之的种族岐视,可以站在高级物种的道德基础上残杀动物,甚至可以施行灭绝人性的屠杀。

它的影响不仅限於生物科学,即使在物理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价值观,甚至在政治的制度和潮流上,都是非常深远的。

不足:对罕见的畸形病:毛孩和长尾巴的小孩,进化论认为那是人祖先的特征;要按这么推理,没有大脑的畸形更多,那人的祖先就没有大脑了?先天肢体残缺的、多长手指、脚趾的也常见,那么人的肢体就是从各种畸形进化来的?跳出进化论的思想框框一想,就会发现所谓的“返祖现象”只是畸形或缺陷而已,是基因畸变的反映,和人类祖先联系在一起毫无道理。

古生物学上,至今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进化中的过渡类型。

如果进化存在,必然存在进化过程中物种之间的过渡类型,否则就进化就是谬论。

五、在《文化与承诺》中,米德首先强调的是史前文化、有史时期的文化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当代文化之间的基本差异,即强调了文化进化中的间断性。

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过去,前喻文化和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

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

前喻文化是数千年前、甚或是野蛮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质。

由于没有书面和碑文记载,每一次变革都必须同化在人们的体验之中,并在每一世代的长者们的记忆和行为模式中加以贯彻。

所有文化的连续性确实至少有赖于祖孙三代的存在。

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老一辈成员们的每一行动之中。

因此前喻文化的特点是具有世代性。

在前喻文化中,群体归属感和民族自认感是很强的,因此,拒绝变化。

典型的前喻文化是孤陋寡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其成员的记忆之中,并在这里记载着以往的历史。

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似乎是前喻文化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

如果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认感和连续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如同脱胎重生---重生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之中。

对于那些来自前喻文化的成年移民来说,他们的内在整合机制并没有改变,这种机制是如此的巩固,以致能在维持自认的前提下完成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