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复习大纲
整理、排版:XLK
1导论 文化的性质
1A文化的特征
• 文化是习得的
• 文化是象征的
• 文化包罗万象
• 文化是共享的
• 文化是整合的
• 文化未必是适应的
文化是习得的
• 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
遗传的。
• 文化习得和通过代际传递的过程称
为1A01濡化(enculturation):
• 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
• 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
的学习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
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
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
• 1A02涵化(acculturation):当有着
不同文化的一些群体开始频繁而直
接接触的时候,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群体原有的文化模式内部随之发生
极大的变化。
1B文化与调适/适应(adaptation)
• 调适:指有机体对现存的环境达到
有益调整的自然的过程。
• 人类通过文化的手段来适应各种环
境。
• 调适不一定成功。
1C社会的定义(理解)
•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
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
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
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
修》
• 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
生产活动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类生
活共同体。——陈国强、石奕龙《简
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1D社会的特点(实体)
•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
动为基础的。
•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
联系。
•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
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1D02理解文化与社会区别
• 文化:观念、象征、价值、信仰、意
义、精神……
• 社会:社区、组织、群体、关系、结
构、……
• 社会中心:强调社会结构和功能的
合理性和优先性
• 文化中心:文化是超有机体的。
• 平行并列:社会指共享文化的人的
相互交流,而文化指这种交流的产
物
1E社会与文化的“波粒二象性”
• 从“人类”的概念出发,社会和文化
是“人类”这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抽
象。社会强调实体思维( 实物) 的抽
象; 文化偏重信息思维( 虚物) 的
抽象。借用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原
理,文化与社会恰恰是波粒二象性
的关系。
1F文化相对论(结合案例)
• 研究具体文化时,应根据该文化自
身的条件来考察,探讨其是否满足
人们自己的需要和期望等,而非从
另一文化的标准来对该文化进行评
判。
• 人类学更为强调方法论上而非道德
论上的相对性:为了全面了解另一
种文化,人类学家试图理解其成员
的信仰和动机。(虽然坚持文化相对
论,但)方法论层面的相对论并不排
除做出道德评价或采取行动。
• 关于纳粹文化:用文化相对论认识
(方法论层面),但不否认文化价值
判断和价值选择(道德层面)
概念
文化相对论又称文化价值理论,是指两
个连锁的观念:
(1)文化或文化的形象是取决于保持该
文化的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独特表现;
(2)由此而否定放诸四海皆猴的价值标
准的存在。该方法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
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价值同等,
没有高低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象征该
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尽管各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形式有所不
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它们熊起到
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一个整体的作用。
任何一种文化行为如果脱离了其文化背景
则毫无意义。必须联系它在某种文化中所处
的地位,联系该文化的价值系统方能做出价
值判断,并认为文化判断的标准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文化价值。基于这种理论的文
他人类学研究方法,称为文化相对论方法。
意义 文化相对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能
够抵消民族中心主义的消伊面,反对种族
歧视,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当然,文化
相对论并不是意欲全盘肯定特定人群中的
种种习俗与行为,而对其不作任何分辨。
它只是告诉研究者,倘若想真正认识人类的不同文化(文化变异),就必须把一种文化
类型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研究。倘若过分
强调“相对”,走向极端,也是违反科学
原则的。长期以来,文化相对论与文化普
同论的探讨和争端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2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2A田野工作(fieldwork)
•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
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
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
资料的研究工作。
• 由于语言、生计活动、季节与社区周
期等因素,成功的田野工作通常需
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便深入和
完整地了解当地社会。
• 因此,田野工作是民族志搜集的主
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
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人类学家不
断处在对他文化多面向认识、寻求
法则、诠释与建构的过程中,同时也
加强了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
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综观的学术积累。
2A02
田野工作在人类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 田野工作远远不只是一种方法,它
已经成为人类学家以及人类学知识
体系的构成部分。
•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
• 人类学家的成年礼?
• 人类学得以存在的基础?
• 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2B田野工作方法
• 1观察与参与观察
• 2主位与客位
• 3访谈
• 4关键报道人
•
5生活史 、6系谱学
• 7定性与定量 2C主位与客位
• 2C01主位(emic)
• 关注当地人的解释和意义标准的研
究策略。
• 2C02客位(etic)
• 强调研究者而非本地人的解释、分
类和意义标准的研究策略。
• 主位不等于主观,客位不等于客观。
2D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
• 生活于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
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
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E资料辨别
三种资料:
1、人们自己对他们共享规则的理解——他
们对社会应当是什么的观念;
2、人们相信他们遵守这些规则的程度——
他们如何思考他们实际的行为;
3、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另:研究者的体验——“不浪费的人类学”。
2F民族志撰写
田野资料整理出来的形式:民族志
• 田野工作基础上
• 的文化撰写
• 科学民族志
• 反思民族志
3 婚姻与家庭
3A婚姻是什么?
婚姻的定义有着十分多样的版本。
婚姻的非种族中心主义的定义是:社会
认可的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
或多个女人(女性或男性)的关系——相互之
间有持续的性接触的权利。因为性别是文化
界定的,所以“男人”可以是女性,或者“女
人”可以是男性。
尽管在许多社会,丈夫和妻子生活在一
起成为同一家户的成员,但并不是所有社会
都是如此。而且虽然世界各地大部分婚姻通常包含单个配偶,但是大多数社会允许个体
与多个配偶结婚,而且认为这是最可取的婚
姻。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3B婚姻为什么是普遍的?
• 所有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是需要控制性关系,使得对性接触
的竞争不把分裂、好斗的影响引入
社会内部。由于婚姻涉及的问题是
普遍的,因此得出婚姻是普遍的。
婚姻采取的具体形式关系到谁对因
正常性交而出生的后代拥有权利,
也关系到财产如何分配。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
3C内婚制与外婚制
• 内婚制:婚姻配偶的选择局限于特
定的社会群体(阶层和宗族等)。
• 外婚制:婚姻配偶必须从自己所属
的某种社会群体之外来选择。
3D乱伦禁忌
乱伦禁忌的范围:不同文化对乱伦有
不同的界定
乱伦禁忌的原因:
• 童年亲密理论
(爱德华·韦斯特马克)
• 家庭破裂理论
• 合作理论
• 近亲繁殖理论
•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是对
无意识的乱伦欲望的反动
3E初级群体的模塑
传统中国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由
家庭内发展出的伦理常常渗透和扩展到更
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中,儒家伦理其实就是
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统一体。
针对这一特点,学者们把传统中国的
社会关系概括为“家国一体”或“家国同
构” ,这一思路的逻辑即是把家庭和家
族关系及其伦理文化推展到更广阔的社会
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