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二章:货币需求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二章:货币需求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案例12-1: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一、基本原理(一)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成因1.各种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银行不良资产的不可避免性。

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占GDP 的比率长期保持在25%左右,如果加上转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占GDP的比率高达40%。

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不仅要看下降比率,而且还要看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

2.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仅归咎于所有制问题,似乎太简单。

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多维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体制性原因,也有治理结构不善的原因。

(二)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危害1.不良资产的存在,导致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阻碍金融体制改革。

2.及时处置不良资产,有利于提高银行的市场价值,吸收新股东,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样化;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监管部门严格监管,一视同仁;有利于建立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引入市场约束机制。

3.仅从货币数量分析,银行不良资产是一个货币供求的问题,是货币流通量和货币需要量的关系问题。

二、案例内容1.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总量状况截至2003年底,按“一逾两呆”分类,中国境内中资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4005亿元,不良贷款率15.19%。

其中,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86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86%。

按五级分类法,2003年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1万亿元。

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0%,比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

其中:次级类贷款3342亿元,比年初减少1196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2.44%;可疑类贷款1.4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0.44%;损失类贷款674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4.92%。

2.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结构状况(1)2003年不良贷款数量按金融机构分布情况。

如图12—1—1。

图12—1—1:按金融机构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数量分布图(2)2003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地区图。

如图12—2—2。

35全辽河湖四吉陕北江广天福总甘海青西国宁南北川林西京西西津建行肃南海藏三、案例分析1.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成因分析引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1)因体制改革与政府债务转移所致。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需要支付高昂的转制成本。

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国家,经济转轨都伴随着国民产出的下降、企业破产的增长和政府债务、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

中国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减缓了改革成本的集中形成,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通货膨胀较低。

一种新体制的“产出”所需要支付的必要成本并不会因为路径的变化而消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代价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将改革成本隐性化和长期化。

(2)因非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所致。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虽然都是“国有”,但实际的控制人和利益相关者完全不同。

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实行垂直纵向管理,中央政府是国有银行的实际控制者,国有银行的风险是社会风险和国家总体风险。

国有企业按区划管理,名义委托人仍是国家,但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关系到地方建设、就业与发展等,与地方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地方政府成为了国有企业的实际委托人,形成了非对称的委托——代理关系。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3)因预算约束软化所致。

人民银行对四大国有银行316个二级分行检查发现,主要由于四大国有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9.3%,其中贷款“三查”不落实的占5.8%,决策失误的占1.9%,人为缩短贷款期限造成的占0.3%,向自办实体贷款形成的占2.6%,账外经营并账形成的占5.9%。

另有54.9%的贷款到期未发送通知单,25.6%的贷款手续不全,17.6%的贷款到期未进行催收,46.7%的贷款抵押担保不落实,35.7%的贷款应提起诉讼而未进行。

(4)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致。

为了减少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对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过度和低效无效经营的行业和企业实行转产、限产或军转民,为此关、停、并、转了一批企业。

纺织、煤炭、军工、森工、外贸、供销等企业的转产改制都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纺织行业减员压锭工作明显提高了行业效率,但却使纺织行业相当部分企业难以按期归还贷款。

(5)因国家政策性因素所致。

银行资金财政化——四家银行根据指令发放贷款,承担了较多特定贷款任务,据四家银行自报,这类特定贷款本息合计10937.33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6004.27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4.0%。

另据统计,1979年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仅为11.85%,占国有银行总贷款比重的0.6%,1985年这一比重升至31.45%,到1996年政策性贷款余额达16440亿元,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36.44%。

2.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现实困境至2004年6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672.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128.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9.9%。

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695.6亿元,回收现金338.4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0%;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764.9亿元,回收现金183.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4%;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923.0亿元,回收现金191.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8%;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289.1亿元,回收现金414.8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2.2%。

目前,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现实困境是:(1)缺乏公开、透明、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没有批发市场。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环境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利益,地区回收系数差别很大。

(3)不良资产处置中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公司实际税费负担较重。

(4)资产管理公司面临一定的法律规定与司法障碍。

(5)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管理上面临的问题。

(6)对外开放不够。

3.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主体的构造长远来看,我国应当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包括市场参与者的培育和市场交易工具的开发,要吸引各类机构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市场的交易,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不良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具体途径主要有:(1)要解决好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面问题。

主要有:逐步引入商业性业务,按照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进行分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各自将商业性业务部门整合,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多元化投资主体入股资产管理公司。

(2)其他市场主体培育。

以现有的遍布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的网络、渠道为基础,通过合并、改组、增设功能的方式,充分吸纳上述主场主体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层次的专业化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交易的范围包括债权、产权交易,不良资产的拍卖、租赁、转让、置换、重组等多种形式与手段。

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吸引各类机构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市场的交易,从而扩大市场主体。

这个办法的指导思想就是不良贷款处置要坚持走市场化、商业化道路。

(3)重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市场的外部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框架;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不良资产处置的透明度,引入市场约束;明确主要监管部门,简化监管安排,统一制定规划;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使之成为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重要补充力量。

(曹龙骐)案例12—2:2003年我国货币需要量测算一、基本原理货币需要量是指社会商品劳务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要。

对货币需要量的理解,历来有众多的学派和观点。

其中,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货币需求理论。

它不但研究了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也研究了纸币流通下对纸币的需要量。

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求量的计算是以金币价值与商品价值对比关系为前提的。

其论据是:(1)商品进入交换前已有价格,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加以衡量并以价格形表现出来的;(2)商品进人流通后,根据价格的高低似一定量的货币量实现其流通;(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界,货币则始终在流通界为新进人流通的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不息奔走。

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流通手段量的有流通的商品量,价格的涨落,同时进行买和买的次数,货币流通速度等,这些都依赖于商品世界的形态变化过程。

而货币流通速度又依赖于生产方式总的性质,人口数、城乡关系、运输工具的发展,依赖分工的粗细、信用的发展水平等等。

在影响货币量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有三个:(1)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3)货币流通速度。

这几个因素都是变量。

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例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变化。

即: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仅由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引起,而且,还有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量。

把执行流通手段和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加到一起,构成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至于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量,是个不确定因素,不能另加计算,只能通过影响流通速度的变化来体现。

用公式表示全部货币需要量,则在上述公式的分子项增加经支付抵消后的交易额,在分母项增加执行支付手段需要的货币量。

从历史上看,流通中有金属铸币、信用货币和纸币。

(包括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金属货币和货币符号既受相同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的制约,又受不同规律的支配。

在纸币流通下的货币需要量具有了较大的弹性,不管发行多少纸币,均可被流通界所吸收,但是要以通货膨胀为代价。

纸币主要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它属于价值符号,其需要量是以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为基础的。

这是因为:(1)、货币必要量规律要求投人流通的纸币总量必须限定在货币需要的范围之内;(2)纸币是国家干预发行的,但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服从它的内在规律支配。

(3)纸币尽管可以多发行,但价值符号的数量增加到几倍,它提高贬值的形式使之代表的金量就减少到几分之一。

故作为纸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如下:流通中全部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总量要量流通中对金属货币的需(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的货币流动性偏好,取决于预防动机、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