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低等动物,可作为高蛋白饲料添加剂。
在养殖蚯蚓过程中,蚯蚓可将垃圾、秸秆等有机物质消化,混合土壤排泄出蚯蚓粪。
蚯蚓粪是良好的腐熟有机肥料,同时也是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对作物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农田中养殖一定数量的蚯蚓,可以起到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
[1]目录
.1生存历史
.2性质区分
.3成分
.▪肥效测定
.▪营养成份
.▪矿物质
.▪氨基酸
.▪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
.4合理施用
.5注意事项
.6微生物作用
.7吸附作用
.8主要养分
.9蚓粪作用
生存历史
在人类未来到地球之前,蚯蚓已耕耘了地球亿万年。
自然界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经发酵后,在蚯蚓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易于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经排泄后成为蚯蚓粪。
因此,蚯蚓粪从本质上讲是大自然的产物,真正能全面地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和营养成分,对植物有难以置信的神奇肥效。
蚯蚓粪在任何浓度下,即使是非常娇贵的种子或者是花坛植物都不会因过量而受到灼伤,当你使用了这种无异味,对人畜和植物无灼伤的自然物质时,你会再一次感叹自然界神奇的力量。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除了蚯蚓粪粒之外没有沃土”。
石力同志于1981年5月5日在北京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蚯蚓粪为“有机肥之王(肥王)”。
性质区分
1、物理性质
蚯蚓粪是一种黑色、均一、有自然泥土味的细碎类物质,具有很好的孔性、通气性、排水性和高的持水量。
微小的颗粒状还能帮助增进土壤与空气尽可能地接触,因为它们同土壤混合后使土壤不再板结和坚硬。
蚯蚓粪因有很大的表面积,使得许多有益微生物得以生存,并具有吸收和保持营养物质的能力。
2、化学性质
许多有机废弃物,尤其是畜禽粪便,一般呈碱性,而大多数植物喜好的生长介质偏酸(pH:6-6.5),在蚯蚓消化过程中,使废弃物的pH降低,趋于中性。
3、生物学性质
蚓粪中富含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些微生物不仅使复杂物质矿化为植物易于吸收的有效物质,而且还合成一系列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这些物质的产生使蚓粪具有许多特殊性质。
成分
蚯蚓粪的成份因季节和原材料配比的不同略有差异,但养分齐全,肥效显著,充分体现了蚯蚓粪的功效和特性。
肥效测定
全氮0.95~2.5%
全磷1.1~2.9%
全钾0.96~2.2%
有机质25~38%
腐植质21~40%
有益菌群2000万个/克~2亿个/克
PH值 6.8~7.1
营养成份
风干
吸附水4.60~5.2%
粗脂肪0.59~0.65%
粗纤维5.10~6.2%
粗蛋白 5.10~21.7%
粗灰分70.8~73.55%
无氮浸出物 12.15~13.95%
钙3.60~4.2%
磷0.30~0.4%
主要特点是粗灰含量高,粗蛋白含量远高于禾本科秸秆,而接近或超过豆科秸秆,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之一。
矿物质
微量元素含量μg每g
铁(Fe)3100~3200
锰(Mn)210~250
锌(Zn)2.5~3.1
铜(Cu)20.1~21.1
镁(Mg)8400~8530
氨基酸
含量%
蚯蚓粪所含氨基酸种类在16~18种之间,风干物中的含量如下:
天门冬氨酸 0.50~0.60
苏氨酸 0.20~0.35
丝氨酸 0.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