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 , 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 , 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空间层次丰富 , 景物立体深远。

除主池外 , 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 , 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 , 与地下水相通 , 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和纽带。

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 , 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 , 行走其中 , 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 , 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 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盈步园中,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各种花木植物 , 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 都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 , 但就是这些普通花木 , 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 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 , 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

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 著称 , 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 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在诸多花木中 , 又以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这些丰富的植物栽植 , 在园林中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 , 树木灌木冠部高低不同 , 枝干疏密有别 , 叶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 , 花果叶枝四季有别 , 还有飞鸟鸣虫栖息其中 ; 当风雨袭来时 , 又簌簌作声 , 或随风飘落或在园中纷飞。

如此 , 花木植被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柔化山石、墙面或曲折或垂直的线条 , 还可削弱整个园林的匠气 , 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群落。

在建筑方面,拙政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 ,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 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国园林讲究人文之美,拙政园亦是如此。

在园林理论研究中, “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可以说是人类对于景观与园林的本质性需求, 也是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终极性指向之一。

苏州园林的构景要素还是山、水、植被、建筑, 但作为景观的构园要素都已经被赋予了人的主观色彩、被注入了人文内涵, 进而使得每位入园者面对园中景观时的感受, 都与特定个人所处知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被赋予了强烈厚实的人文内涵 , 苏州园林景观才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以中年罢官 , 遂以潘岳《闲居赋》之诗句而命名所建园子 , 不乏自嘲之意 , 但文征明却认为不但潘岳一生“谄事时人”, 终生未尝远离官场 , 根本不曾享受过“闲居之乐”, 而王献臣正当壮年 , 却“解官家处” , 此后二十年隐居乡里, 正所谓“筑室种树 , 灌园鬻蔬”, 终于成就了真正的“逍遥自得 , 享闲居之乐” , 甚至这种“乐” , 哪怕是古之贤达与之相比,“亦或有所不逮也”。

既已貶官 , 何“乐”之有 ?显然 , 在文征明眼里 , 此“乐”非物质层面的享乐 , 而在于人格独立、理想实现 , 进而导致的精神层面的自得和愉悦 , 这只有在摆脱世俗功名、富贵带来的种种诱惑之后 , 才能达到。

文征明一生淡泊 , 感慨于世俗生活中无奈之事良多 , 故对王献臣能以一亩之宫, “以寄其栖逸之志”之举极为艳羡 , 所以他对王献臣的设计之邀请不仅欣然同意 , 还倾注了诸多心思。

文征明之后 , 拙政园屡经兴废 , 但拙政园的景观仍然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内涵。

这种人文内涵 , 内容较为丰富 , 这些都通过拙政园内诸景点的巧妙设计和营造, 得以清晰地呈现。

如秫香馆, 秫指粘高梁, 可以酿酒 , 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此处地近北园 , 墙外为农田 , 秫香之名由此而得 , 既喻示五谷飘香 , 体现出浓郁的乡间风味, 又暗示园主人以观赏农桑田园为乐事、远离官场的豁达心态。

再如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 面水而筑 , 阔三间 , 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 , 长窗透空 , 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

堂北池水清澈 , 每逢夏日 , 荷花满池 , 清香远送。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诚花中君子”之句 , 既与堂前莲花呼应 , 又借莲花喻示园主人追求一种高尚节操。

拙政园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同时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如前文所述,其在构建方面特点有: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唯有去接近和了解它,方能保护好这一非物质遗产。

参考文献[1]王燕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2010[2]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清华大学出版社[3]刘敦桢 . 苏州古典园林[4]刘先觉 . 江南园林图录[5]彭一刚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中国建工出版社[6]童寯 . 江南园林志 . 中国建工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