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
(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
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完成140~160题作业;
⏹二次课堂测验;
⏹一次期中考试;
⏹一次期末考试;
⏹每周一次集中答疑。
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发现严重抄袭等情况,将取消该项成绩。
十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8学时)
⏹知识要点:平衡、刚体和力的概念,静力学基本原理,非自由体,约束,约束的
基本类型等概念,约束反力。
计算简图和示力图的分析。
⏹重点难点:计算简图和受力分析画示力图。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二章力系的简化(5学时)
⏹知识要点:力的投影和分解,合力,主矢量,主矩,合力矩定理,集度,重心。
⏹重点难点:力系简化结果的计算,合力矩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三章力系的平衡(8学时)
⏹知识要点: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力偶系平衡条件,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
⏹重点难点:物体系统的平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四章静力学专题应用(6学时)
⏹知识要点:桁架的内力分析,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重点难点:桁架内力分析的截面法,有摩擦的平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五章点的运动(3学时)
⏹知识要点:点运动描述的三种方法: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法。
⏹重点难点:点运动方程的建立,自然法中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六章刚体的基本运动(2学时)
⏹知识要点:刚体的平动及其特征。
刚体定轴转动的定义,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的计算,泊桑公式。
⏹重点难点:转动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刚体内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
矢量表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七章点的合成运动(6学时)
⏹知识要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动参考系与静参考系。
相对运动、绝对运动和牵连
运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牵连运动是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是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科氏加速度。
⏹重点难点: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八章刚体的平面运动(5学时)
⏹知识要点: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刚体的平面运动方程的建立。
速度分析的基点法
和瞬心法,加速度分析的基点法。
⏹重点难点:速度分析的瞬心法,加速度分析的基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九章质点动力学微分方程(3学时)
⏹知识要点:动力学基本定律,惯性和质量,惯性坐标系等基本概念。
质点运动微分
方程的矢量形式、直角坐标形式、自然轴投影形式。
质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及其
求解。
⏹重点难点: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十章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定理(3学时)
⏹知识要点: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条件。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力的冲量,
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条件。
冲量方程。
⏹重点难点:质心运动定理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课后答疑。
第十一章动量矩定理(6学时)
⏹知识要点: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惯性积和惯性主轴。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守恒条件。
定轴转动刚体对转轴的动量矩。
定轴转动微分方程。
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
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重点难点:动量矩定理的应用,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十二章动能定理(6学时)
⏹知识要点:功的概念。
元功的表达式。
合力的功。
重力、弹性力和摩擦力的功。
力偶和力矩的功。
内力和约束力的功。
内力功为零的示例。
质点、质点系的动能。
平动、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
质点、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功率、功率方程。
势力场的概念。
势能、机械能守恒定理。
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
⏹重点难点: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十三章达兰贝尔原理(5学时)
⏹知识要点:惯性力概念,达兰贝尔原理,转动刚体轴承处的动反力,消除动反力
的条件,动平衡和静平衡的概念。
⏹重点难点:达兰贝尔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第十四章虚位移原理(6学时)
⏹知识要点:约束的分类和约束方程,虚位移,自由度,广义坐标,理想约束等概
念。
虚位移原理。
⏹重点难点:自由度,虚位移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布置习题、增加习题讨论、课后答疑。
十二、实践环节:
修学理论力学实验课程。
十三、教学参考:
1、参考教材:
⏹理论力学(第7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理论力学(第二版),刘延柱、杨海兴、朱本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理论力学,谢传峰、王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理论力学,贾书惠、李万琼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网络资源
⏹河海大学理论力学网络课程/jpkc2007;
⏹天津大学理论力学网络课程/webclass/lllx;
⏹上海交通大学理论力学网络课程/kc/kc.asp;
西南交通大学理论力学网络课程/C29/start.htm。
十四、考核方式:
(1) 闭卷考试;(2) 资格考试+小论文,面试等考试方式。
十五、课程说明:
本课程为机械、土木、力学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和复试课程。
本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
大纲编写人:赵引
大纲编写时间:2012年04月08日
附件:
《理论力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理论力学实验;Theoretical Mechanics experiment
二、课程编号:
三、教学对象:
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四、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名称:
《基础力学实验》教材及《理论力学创新实验》指南讲义。
五、学时学分:0.5学分
六、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基于力学基础理论,启发创新思维意识,培养科研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创新兴趣、调动创新积极性、激发创造欲望;
七、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力学创新教学(包括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灵感与创造实物展览,多媒体理论与工程导航教学等);静动摩擦系数的量测;物体转动惯量的量测;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实践。
八、设备与器材配置:
多媒体导航台;摩擦系数量测装置;转动惯量量测装置。
九、考核方式:
提交实验报告,及创新设计作品。
十、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