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政法学院论善意取得制度院系部民商法学院年级 2009级专业法学学生姓名李瑞杰班级 3班学号 *********** 指导教师周彬彬(讲师)2013年 3 月 27 日毕业论文论善意取得制度学生:李瑞杰指导教师、职称:周彬彬(讲师)2013年3月27 日目录一、概述 (4)(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 (4)(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嬗变 (4)(三)善意取得制度设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6)二、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7)(一)标的物为动产或不动产 (7)(二)占有人须为无权处分人 (7)1.善意的主体 (9)2.善意的时点 (9)3.善意的判断标准 (10)(四)须以合理价格转让 (10)(五)已经完成公示 (11)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及排除适用 (11)(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 (11)1.善意取得对受让人的效力 (11)2.善意取得对原权利人的效力 (12)3.善意取得对不法转让人的效力 (12)(二)善意取得制度的排除适用 (12)四、结语 (12)论善意取得制度[摘要]善意取得制度在民法上是一项重要制度,起源于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对维护交易安全,保证交易效率,稳定经济秩序以及在保护第三人的利益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立法中,未明确规定这一制度。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善意取得才被法律所正式承认。
随着社会的发展,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因此,围绕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不少争论也在所难免。
本文将从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嬗变和依据及成立条件、例外规定等方面对该制度予以阐述。
[关键词]:善意取得;物权;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一、概述(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他人的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时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不得追夺的法律制度。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嬗变罗马法否认物权的善意取得。
“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是其奉行的原则。
由此可见,它侧重的是对所有权人的保护。
所有权人可以向受让人主张返还所有物,哪怕受让人受让时为善意。
它规定了善意受让人有一年的取得时效。
日耳曼法的规定与罗马法规定差异明显,它根据“所有人任意让他人占有其物的,只能请求该人返还”的原则和“以手护手”的理念,承认了善意取得制度。
它侧重于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
一旦权利人将自己的财产让与他人占有,只能向受让人主张返还占有物。
此时无权处分人将财产擅自转让给善意的第三人,原所有权人已经不能向第三人追回所有权,而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请求相应赔偿。
《德国民法典》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继承了日耳曼法的做法。
它规定:出让人出让非属于他所有之物,善意第三人取得其所有权(第932条)。
比较二者,《德国民法典》作了两点变更:首先,根据罗马法的取得时效,也要求第三人善意;其次,日耳曼法中第三人取得对该物的占有,不受他人追夺。
而《德国民法典上》则规定善意第三人直接取得该物所有权。
日耳曼法的规定可以使受让人在交易时不必调查财产来源,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促进财产流转。
善意取得制度逐渐为大陆法系的多数国家所确认。
《物权法》出台之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善意取得制度。
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89条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
”2007年通过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传统意义上的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动产,对不动产不适用该制度。
而现在《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既适用于动产也适用于不动产。
(三)善意取得制度设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对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安全与便捷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从实质上看,善意取得制度以牺牲所有权的静态安全为代价,旨在保护动态的交易安全。
建立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交易安全与便利,但该制度不可缺少的基础是占有具有公信力。
对该制度,梁慧星先生曾经指出:“将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理论根据理解为法律制度的特别规定,不啻为正确之解释。
至于立法者何以设立此项制度,则不外乎保障市场交易安全与便捷之考虑,以及保护占有公信力的要求。
”从对所有权人的保护而言,他人的无权处分行为不应消灭其所有权,所有人可以追及物之所在,而受让人仅能从无权处分人处寻求救济。
但对所有权保护原则若绝对贯彻。
而漠视受让人对动产占有或不动产登记的合理信赖,或许会导致买受人人人自危、恐遭不测,使交易难以进行或者使极大提高征信成本。
民事财产流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日益迅速便利,要求交易者在每次交易中对出让人是否确实享有所有权逐个查实是不现实的。
离开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必然延长交易过程,从而延缓民事财产流转速度。
同时,善意取得制度通过限制所有权人物权追及效力,可以在民事财产流转过程中避免因所有权的争议导致交易状态不安全。
善意取得制度区分受让人是善意还是恶意,并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两种价值,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而被现代民法所普遍采用。
二、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一)标的物为动产或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动产物权以占有为公示方法,交易中极易使人误信占有人为所有人或者有处分权的人。
故善意取得的标的物应主要为动产。
不动产以登记为物权的公示方式。
我国《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不动产也可以发生善意取得。
物权的存在既然以占有或登记为其表证。
对于信赖此表证而同占人,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即使其表证与实质的权利不符,法律仍赋予其具有和真实物权相同的法律效果,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自无疑义。
(二)占有人须为无权处分人从法律经验来看,解决无权处分的现实问题是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目的,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问题。
可以说,没有无权处分就没有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由于善意取得就是解决无权处分人擅自处分他人财产时,善意第三人根据信赖利益取得财产的行为。
因而善意取得制度存在和适用的前提就是财产转让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构成无权处分。
善意取得制度与无权处分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条件,即如上所述。
第二,善意取得使无权处分能够产生物权转移的效果。
也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扩张无权处分的效力,延伸到对第三人和正常交易安全的层面。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善意取得制度是通过无权处分行为完成的,而善意取得是静态的一方面,即法律对做出无权处分行为的结果的财产,如何确定其权利归属。
(三)第三人受让财产时须为善意顾名思义,受让人的“善意”应是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要件。
本节将详细予以阐述。
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须以受让人的善意为条件。
所谓善意是相对于恶意而言。
在善意的认定上,理论上有“积极观念说”和“消极观念说”。
前者认为占有人必须确实将他人视为所有人,后者则认为占有人不知或不应知他人为非所有人即为善意。
我国物权法对于善意并没有明确规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本人认为应当采取消极观念说。
在善意与过失的关系上,应认为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受让人不构成善意。
善意是受让人的主观心态,,难以为外人所确知。
但作为能否使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要件,法律并不因此而勉为其难。
要求对善意问题必须有一定的认定标准,以便在具体案件中对受让人是否善意做出合理判定。
以下从善意的主体、时间、客观标准等方面对综合衡量善意进行阐述。
1.善意的主体善意的主体为受让人,这一点不容置疑。
也就是说,只要受让人善意,至于无权处分人是否善意在所不问。
但是具体来说,受让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否则交易行为将因此而效力待定。
在此情形下,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原因在于交易行为自身失去了受保护的能力。
在受让人由其代理人代为交易的场合,善意的认定应以谁为标准,应当根据代理的类型区别对待。
当本人(受让人)欠缺民事行为能力时,即在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中,对本人的善意与否不予考虑,应以代理人的善意为标准。
对于委托代理中的善意认定问题相对复杂,学者观点也有所分歧。
分歧的论点在于,当本人为非善意时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首先,在代理人为非善意时自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当本人为非善意时,如果继续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非善意本人享受善意取得之利益,这与法理不相符合,与善意取得制度设立之初衷相背离,显然也有失公允。
所以,委托代理中,对善意的认定应要求代理人与本人皆为善意。
如果委托代理人亦为共同代理,则进一步要求共同代理人均为善意。
2.善意的时点对于动产而言,基于物权的取得一般以交付为标准,所以善意的时点应当是动产交付之时。
具体分情况而言:对于简易交付和占有改定,皆根据其交易方式的特殊性,在时间上为交易行为生效之时,这也合乎常理。
而就不动产而言,根据物权法第九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取得效力的发生以登记为准。
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不动产受让人善意的时间,应当以不动产登记完成之时为标准,要求不动产受让人在登记完成之前一直不知道或不应知道登记的物权状况不真实。
登记之后的受让人主观状况可以不予考虑。
3.善意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非善意的认定应考虑的客观因素有:其一,交易场所为非公开市场,尤其是“黑市”。
其二,无权处分人身份可疑,或行踪可疑。
其三,受让人与无权处分人之间的关系密切,有恶意串通可能。
其四,交易价格与同类物品的市场价相比,过于低廉。
其五,以受让人的专业能力和智力状况足以对无权处分人的处分权产生怀疑。
对于不动产,公信力很强,受让人对登记的信赖受法律保护是理所当然。
因而,受让人对登记的信赖构成善意,除非其明知登记错误或者怠于查阅登记簿。
(四)须以合理价格转让善意取得问题的发生源于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
非通过交易行为无偿取得财产的,例如继承和遗赠,不能发生善意取的,此为平衡各方利益。
根据旨在对交易安全的保护,《物权法》第106条规定,善意取得应以有偿且支付合理的对价为条件。
“由于财产是无偿受让的,受让人占有财产已经获得了一定利益,因此,返还财产并不会蒙受多少损失。
无偿取得,不适用善意取得。
至于有偿取得是否等价,可不予考虑。
”(五)已经完成公示善意取得的完成,要求动产已经完成交付,不动产已经完成登记。
如果无权处分人与善意受让人双方仅仅达成了转让的合意而尚未办理登记或尚未支付,则不发生善意取得,实际权利人可以依法即时阻止其交易。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及排除适用(一)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效果善意取得制度既然得到了适用,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
该制度的法律效果根据主体不同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阐述:1.善意取得对受让人的效力善意取得制度对善意受让人的效力体现为善意受让人直接取得所受让财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这自然是善意取得最基本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