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第十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2)信息储存和记忆:神经系统借助感官可存储和记忆外 界信息,免疫系统则在抗原识别等方面表现出记忆功能。 (3)周期性变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都具有周期性 变化,在免疫系统,在人类,T细胞、B细胞等均具有周 其性波动,即昼降夜升,并与血浆中皮质醇水平呈反变趋 势。这些周期性现象似起源于机体神经内分泌节律活动, 尤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以性腺和松果腺的功 能活动。
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激素 基本作用 具体效应
糖皮质激素 甲状腺激素 加压素 ACTH GH 雄性激素 雌激素 CRH PRL β-END
抑制 增强 增强 抑制/增强 增强 抑制 增强 增强 增强 抑制/增强
抗体、细胞因子的生成, NK细胞的活性 胸腺细胞、淋巴细胞和脾细胞增殖 T细胞增殖 抗体、细胞因子的生成,NK和巨噬细胞活性 抗体的生成,巨噬细胞激活 淋巴细胞转化 淋巴细胞转化 细胞因子生成 抗体合成、胸腺组织增生、NK和巨噬细胞活性 抗体的生成,T细胞和巨噬细胞活性
四、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辅助性T细 胞平衡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作用轴:应激往往通过此轴使 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升高,糖皮质激素能增强由Th1转化为 Th2的应答,而使Th1引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减低,但有Th2 引发的体液免疫却变化不大。 2、激素原:部分激素原如硫酸表甾酮受到DHEA硫酸 酶的作用变成DHEA,可增强Th1的活性,使Th1/Th2 比值趋向Th1占优势 3、25-羟基维生素D3:在慢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如结 核等病的组织中,25-(OH)-D3转化为1,25-二羟基维生 素D3(骨化 醇)。骨化醇除对全身钙平衡有重要作用外, 还是T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剂,它可减少IL-2和β干扰素的 产生,增强Th2功能。
神经递质对免疫调节作用
(1)去甲肾上腺素(NA):中枢NA有促进免疫的作用。 NA还可影响B淋巴细胞功能,显示在NA的作用下体液免 疫功能的增强,还可作用于脑血管内皮细胞,促进MHC I 及类Ⅱ类分子表达,但降低人星形胶质细胞瘤MHCⅡ类 分子的表达。 (2)乙酰胆碱(Ach) 中枢Ach具有抑制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据认为,中枢 Ach的免疫抑制效应是通过M型胆碱能受体实现的。 中枢NA促进机体体液免疫应答,而Ach则抑制体液免疫 应答;NA抑制T细胞增殖,Ach则增强T细胞增殖。 (3)多巴胺(DA)和组胺(histamine) 新纹状体的DA系统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组胺可通 过H2受体抑制TH4活性淋巴细胞产生IL-2,使IFN-γ分泌 减少。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 调节
• 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大脑皮质及精神因素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周围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组织细胞的神经支配
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 条件性免疫反应
脊髓、脑干、下丘脑、海马和大脑皮层 等都 存在参与调节免疫活动的神经中枢, 各中枢之 间都相互联系。免疫调节中枢 通过支配免疫器官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 质如Ach、NA、5-HT等,以及下丘脑-垂 体-靶腺体轴分泌多种激素如促甲状腺素、 生长素等作用于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从 而调节免疫系统的活动。
3.三大系统的某些共性
在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信息储存和记忆、周期性变 化、正负反馈调节性机制以及与性别和衰老的关系等方面 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相似之处。
(1)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可共享信息分子及其受体。 大多神经肽、激素及免疫因子可分别在神经、免疫及内分 泌组织内合成或释放。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细胞刺激ACTH,GH,TSH的释放.
功能类似IL-1. 总的来说, 抑制神经内分泌活动.
胸腺素
促进LHRH分泌,在生命早期对神经内分泌的发育具重 要作用.
六、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 的网络机制
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内原性阿片肽(endogeneous opioid peptide, EOP)可提高外周血中T细胞数量;促进抗体生 成,促进IFN-γ、IL-2的产生;增强NK细胞的 杀伤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P物质促进巨噬细胞的趋化性、游走性和吞噬 能力;增加抗体的分泌;提高T淋巴细胞的数 量。 生长抑制素为一14肽,可抑制生长激素、胰岛 素、的多种激素的释放,也调节巨噬细胞的活 性。
一、概 述
• 长期以来,一直都认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 统是自主行使功能的独立系统。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 认识到:免疫系统除了帮助机体抵御外来病理异物的侵袭 之外,还可帮助宿主减轻各种伤害;它与神经和内分泌系 统一道,对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稳定内环境和维持机体的 完整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
神经、免疫及内分泌三大系统广泛分布于体内,共同 调节机体其余各系统的活动,参与机体防御及生长和发育 调控。 1.三大系统与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 以种系发生的观点而言,神经元最先在二胚层动物水 螅的胚层间出现,表明三大系统的种系进化可能是不同步 的。自个体发生的角度而论,神经系统的个体形成似晚于 免疫和内分泌系统。 三者之间在组织胚胎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 部分胚胎早期鸡胚大脑切除或脑垂体切除后的胚胎,胸腺 上皮细胞内的分泌颗粒数量增加,同时,胸腺体积变小, 其内的淋巴细胞耗竭。反之,胚胎期切除胸腺,也对日后 脑垂体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影响垂体中催乳素 和生长激素分泌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一、概 述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三、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四、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辅助性T细胞平 衡调节 五、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六、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间相互调节的 结构基础及作用机制
基本要求
• 1.掌握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 互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 2.了解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的机制。
2.三大系统的分布、作用途径和范围
(1)三大系统在体内均系广泛分布,但神经系统有以突触为 中介的结构连续性,并可借其分支支配各种组织和器官,包 括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免疫组织亦如此,甚至小肠壁集合淋 巴小结也发现有神经末梢分布。所以,广义上讲,内分泌和 免疫系统可视为反射弧的传出环节。 (2)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由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及突 触来实现,而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信息传递 多是由体液运 输完成的,后者还依赖于免疫细胞的循环而行使其细胞和体 液免疫功能,又称为“流动的脑”。 (3)从内外环境条件变动构成的刺激性质分析,理化,生物 及心理因素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此三大系统的功能 状态,但它们的适宜刺激却明显不同,如角膜刺激仅能直接 作用于神经系统。
Galen曾注意到:忧郁的妇女较乐观的女生易患 癌症。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 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强烈的情绪波动, 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 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喜伤心 怒伤肝 忧(悲)伤肺 恐(惊)伤肾 思伤脾 人类疾病有2/3 与心理刺激 生活境遇有关,其中心身疾 病占1/3.
免疫系统
• 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脾和淋巴结)、淋巴组 织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 肥大细胞和辅助细胞等)组成。 • 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能识别、记忆机 体自身和非自身的细胞或外来物质。
• 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T 细胞和B细胞。T细胞是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 的一类,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B细胞在血液中仅占淋 巴细胞总数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大 量浆细胞,分泌抗体执行体液免疫。
③在客观上也受技术条件及各学科发展深度的限制。
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概念的形成和确立
1979年Wybrain证明了人T淋巴细胞上存在阿片肽受 体,阿片肽可以通过特异性受体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 这直接证明了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存在功能联系。
• 进入八十年代后,由于技术方法的进步和新的学说和 理论的问世,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关系探讨 进入一 新的阶段,神经免疫内分泌学渐趋成形,这主 要基于下述事实: (1)众多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激素于在体和离体条件 下可影响免疫细胞及免疫应答的各环节。 (2)免疫细胞上及胞内有多神经递质、神经肽或激素的 受体的表达。 (3)免疫细胞可合成某引起神经肽或激素。 (4)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均可合成及分泌免疫分子 (如细胞因子等),且细胞因子对内分泌影响亦极为 广泛。 (5)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间存在双向往返的反馈联系。 (6)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 统间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 目前,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与神经和内分泌系 统的联系十分紧密,三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神 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念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 程。
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 •
人类有关神经系统和或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 疫功能的感性认识由来已久。

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 129~199) 根据希腊医 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体液说”提出 了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充满活力和动力)、 胆汁质(容易激怒)、抑郁质(通常表现为忧郁和 悲哀)、黏液质(人迟缓或者懒惰)。
五、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免疫细胞中产生的激素
2、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
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各种神经肽和激素
2.细胞因子对下丘脑--垂体轴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 IL-1 IL-2 在下丘脑—垂体轴中的功能 通过CRF刺激ACTH的释放;抑制GnRH与LH的分泌; 刺激垂体前叶PRL的分泌. 促进CRF,PRL, ACTH,TSH的释放,抑制LH,FSH,GH 的释放.
• 但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相关的 工作总体处于低潮: ①一方面免疫学家关注的是免疫系统的内部调节和机制, 且许多免疫现象和过程可在离体条件下重现,故主观上 忽视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在免疫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