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沪教版与原人教版的比较分析

初中化学沪教版与原人教版的比较分析

初中化学沪教版与原人教版的比较分析
四川省巴中中学杨启林
我市现行九年级化学课改教材为沪教版,它在编排上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而强化了知识获取上的探究性和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对一些基本概念及原理的表述重感性认识而淡化了本质讲解。

而我市的高中化学教材,仍沿用原初三化学为基础的人教版,从而造成这两种版本在衔接上出现知识的断层或知识深度要求的不适应性,为高中新生的化学后续学习制造了障碍。

因此,把握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极为重要。

现就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衔接时应注意的知识内容作一归纳整理,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沪教版教材对原旧教材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淡化或缩减。

从基本概念看,一是对一些较抽象,难理解但又必需涉及的概念,仅从感性角度加以描述,不再从其本质角度加以定义。

如原子、分子仅笼统把它们介绍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沪上P6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微粒”(沪上P65);对酸、碱、盐的概念处理,也是如此;“溶液的酸性是由于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物质—酸。

”“溶液的碱性是由于其中含有另一类特殊的物质—碱。

”(沪下P185);“镁、铝、锌、铁等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都能与稀硫酸、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称为盐的化合物。

”(沪下P188)。

继而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对概念有一认识,而不再从电离角度给它们定义了。

二是对一些限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而难以全面认识的概念,降低了对其内涵外延的要求。

对催化剂,定义为“在化学反应中能增大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沪上P37)把“改变反应速率”换为“增大反应速率”,删去了其“减慢反应速率”一项;对于元素,则定义为“同类原子的总称。

”(上P73)但对同类原子没加以说明;对燃烧,定义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上P88)侧重现象上区分,而删掉了“氧化反应”这一本质。

三是对个别学生易感知的概念,教材中直接加以使用,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和解释,如缓慢氧化、自燃。

对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没明确给出界定,仅在“拓展视野”中稍作提及。

四是对个别极难理解和识记或在初中学习中不实用的概念,作了删除。

如化合价,仅要求学生记住常见元素或原子化团的化合价,而删去了化合价的定义;教材中还删除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离、电离方程式、结晶水合物、风化等概念。

以上概念,是高中化学学习所必需的,且需从本质上加以理解和区分,故在衔接中,应注意完善和补充。

从基本理论上看,缩减幅度较大。

在原子结构知识方面,删去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不再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同元素种类、元素性质,以及它对离子形成和化合价的确定关系,仅在拓展视野中让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身有一大致印象。

故在高一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时,应作必要的补充。

在溶液方面,删去了电离及相关知识和电离方程式书写,这对高一学习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书写造成了极大困难。

同时,也没有对气体物质溶解度概念,溶液体积分数作介绍。

在酸、碱、盐理论方面,删去了酸、碱、盐通性等总结性内容。

对复分解反应,降低了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要求,仅把它放在拓展视野中作常识性介绍。

在物质分类和命名中,删去了对氧化物、酸、碱、盐的再分类和相关命名方法介绍。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及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几元酸,含氧酸,无氧酸,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名词时,很多学生一脸迷茫,不知所云。

二、沪教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也作了很大幅度的调整。

对O2,删除了用KClO3制O2,而增添了H2O2制O2方法,而高中出现KClO3分解实验和计算,在衔接中应补充相关内容;对于H2,删减了H2的工业制法,H2的还原性、H2的用途,而把其可燃性,实验室制备穿插在“水”“化学与能源”中,衔接时应注意归纳和完善,否则学生对H2的还原性及相关反应将知之甚少;变化最大的是碳及其化合物。

沪教版将相
关知识几乎穿插到了整个初中化学的各章节之中,打散了知识的连贯性,同时也对相关内容作了大量的缩减,如略去了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不再介绍无定形碳的相关内容,当然初三学生对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也相当陌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用途也仅是零星介绍,如对碳CO省去了其还原性内容和用途的归纳,对CO2则省去了实验室制法中关于药品选择、装置设计的探讨内容,对CH4,省去了其自然界中的产生、性质讲述,对煤、石油,减掉了其形成过程、成分的介绍。

还删去了溶洞的形成的相关内容。

因此,高中衔接中,要注意对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总结与拓展;在金属介绍中,省去了生铁、钢的分类,钢的冶炼,也省去了对Cu、Ti、Al、Zn的具体介绍;对酸、碱、盐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删去了对CH3COOH、HNO3、NaCl、Na2CO3、CuSO4的具体介绍,也略去了对Cl—、SO42—的检验的要求。

对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元素中,沪教版删去了He、F、Ne、Ar、Ba、Au、Pb 等七种元素而增添了元素“I”,由原先的26种变更为现有的20种。

三、沪教版降低了对计算的要求,这也是九年级化学课改的一大趋势。

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不涉及两步或两步以上反应的计算;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仅要求针对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删去了有关溶解度的计算,不涉及饱和溶液中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关系计算,更谈不上涉及结晶水合物的计算,同时也降低了对溶液的质量、体积、密度间换算的要求。

这样一来,高一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同以上所列知识点的关系转算中,往往觉得太难而束手无策,鉴于此,我们认为在讲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前一段时间,应有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补充相关计算的公式、方法,如溶解度计算公式,溶解度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体积换算,质量、密度、体积间转换以及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等计算技能的讲解,以逐渐分散教学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沪教版在实验方面同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沪教版注重实验的实用性和探究性,故在常用仪器介绍上,增补了燃烧匙、锥形瓶、研钵、烧瓶、干燥器等较实用仪器的具体介绍,而减去了三脚架、泥三角、曲颈甑仪器的闪现,特别是删除了启普发生器的介绍。

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内容呈现更注重从图示来直观介绍而减少了文字表述。

对某些操作,书后没有作集中介绍或者没再作介绍,如滴管的使用、药品的称量、气密性检查、仪器洗涤、液体药品的倒取、重结晶等,但这些内容初中教师一般都要作补充或者在相关学科中有所涉及,但衔接中应注意复习。

对学生实验和选作实验,沪教版没再作专门的罗列,对其开设,只有因校而异了。

可以说许多实验,学生并没有真正动手去做过,这对高中的实验教学恐怕也有一些影响。

五、沪教版对有些实用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增添。

对如下知识,比原旧教材介绍得更详尽一些,如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燃料的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常规能源等与环境,能源相关的内容。

为丰富初中学生视野和其社会知识,常识性补充了以下知识内容:空气中介绍了N2、根瘤固氮、稀有气体;在水中,增添了硬水与软水的概念、区分,硬水软化等内容;在元素中,常识性介绍了元素周期表,补充了Co、I、Se、Ca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在金属与矿物中,补充了矿石,金属冶炼常识;在溶液中,增添了水溶液的性质,乳化作用知识,在碱中,介绍了碱同油脂、蛋白质的作用;在盐的运用中,介绍了重金属盐的毒性;同时补充讲解了食品中的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合成材料等内容。

其中,对葡萄糖、淀粉、蛋白质介绍较详细,涉及到了它们组成成分,生理转化,检验等内容;在化学与能源中,甚至简介了原电池实验装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