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央银行第五章货币政策目标讲解材料
中央银行第五章货币政策目标讲解材料
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增长率 1.2 -0.9 2.7 2.3 3.5 2.0 2.8 3.7
消费物价指数 5.4 4.2 3.0 3.0 2.6 2.8 2.9 2.4
(四)稳定物价、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 衡(内外均衡)
(二)从多重目标到目标单一化的趋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化国家经济生 活中出现“滞胀”,即就业已不能用通货 膨胀的代价来换取——通货膨胀存在的同 时却是经济停滞和突出的失业问题。在这 样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 后转化为以稳定币值为主。其中,法国在 1993年有关法兰西银行的立法中规定: “法兰西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以保持 物价稳定为目标。”有的国家还提出了 “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 的方向。另有少数
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 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 调控合力。
第五章 货币政策目标
第一节 终极目标以及选择
一、主要的备选终极目标
(一)稳定物价---即保持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 平不发生显著的上升或下降通货膨胀引起了经济 生活的不确定性,从而可能损害经济增长。世界 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物价稳定当做货币政策最 主要目标。
三是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 资金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 和特点,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满足合理资金 需求,形成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
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各类金融企业 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处理 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加 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 安全。
4.增长分为短期和长期,从短期来看,如果经 济生活中存在闲置资源,货币政策在工资水平 增加滞后时对增长是容易起作用的,当然,货 币也不能增加过多;从长期来看,增长决定于 资本存量增长和技术创新能力,货币政策可以 通过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其中主要是物价稳定 来促进投资增长。所以,货币政策对长期增长 是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应该主要着眼于长期 增长。
以我国为例:国际收支不平衡—— 巨额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货 币供应量快速增加——资产价格以及全 面的物价上涨、经济增长过热(内部不 均衡)(这时提高利率,又会加剧外部 不均衡)
总之,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矛盾性 是其主要方面。
三、终极目标选择的历史演变
• (一)工业化国家货币政策终极多重目标 的形成
第四: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国际 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 难。随后在七十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 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货币 政策目标。从此以后,稳定币值、充分就 业、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这四重货币 政策目标开始获得较广泛的承认。
第五:较有争议的金融稳定目标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 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备选终极目标之间关系的分析
• (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
根据奥肯法则,它们是正相关关系
• (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矛盾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பைடு நூலகம்
(三)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 第一:稳定币值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 大体上说,从中央银行成立之初到上个
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 行并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如果说有, 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而没 有其他的货币政策目标。
原因在于:(1)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 这种制度本身对货币总量有自动调节机制, 因此维持货币稳定,即维持银行券与黄金 的自由兑换,自然成了中央银行的主要任 务。
第三: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从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促进经济 增长开始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原因是: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另一 方面,资本主义世界内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 一些战败国经济发展迅速,一些战胜国经济 增长较慢。因此,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 和政治经济地位,各国都集中全力发展本国 经济,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当时主要经济政 策目标。
(四)国际收支平衡---理论上就是自主性交易是 否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意义以我国为例、以 金融危机为例。
[温家宝]: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 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 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 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 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 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这里要着重说明, 提出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综合 考虑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利于经济增长,反过来讲, 过高的物价上涨与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后,在资源约束条 件下,必然产生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针对需 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些国家采取了刺激经济 增长的供给政策,此外,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下 的经济增长,价格可能趋于下降或稳定。
总之,这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矛盾 的,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
[温家宝]: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 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用。
一是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 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 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 测和指导,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 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 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 业企业的贷款。
(2)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虽然出现了经济 危机,但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政府 干预理论没有产生,中央银行还没有成为 干预经济生活的工具
(3)传统的经济学占统治地位,认为能够 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实现经济均衡与充分 就业。
• 第二:充分就业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工业化国家中央银
行货币政策目标从单一的稳定币值目标开始发展 到实现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的双重目标。原因是: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造成严重失业的事 实使传统的古典经济学遇到了严重挑战,凯恩斯 宏观经济干预理论诞生,这种通过政府干预实现 充分就业的理论符合当时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西 方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因此充分就业的政策目 标逐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所接受,英、美等 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 政策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