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参考课时为1课时。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章的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激素调节,与第1、2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特别是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
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阐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技能目标:
①了解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根据本节相关原理,尝试设计一些独特盆景方案并思考操作步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日常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植物生长素的感性认识,虽然在学习了《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学生对于生物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植物激素还是相对陌生的。
因此,让学生在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建立起对植物激素的正确认识,同时要注意与动物激素区别开,以免学生混淆。
该班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逻辑思维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本节课将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将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同时搭配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向光性的概念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胚芽鞘 2、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提出“影响” (2)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影响”可能是一种物质 (3)温特实验:“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少,背光侧多
4、植物激素的概念:效应显著、微量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幼嫩部位(幼嫩的芽、叶等)
2、分布:生长旺盛部位(胚芽鞘等)
3、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非极性运输(成熟组织)
九、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中,“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专心课堂;但另一方面,这对授课老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年轻教师可能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因此备课要充分,要多揣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程度。
除此之外,要注意及时对每个小节的知识点做好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系统网络化,便于学生理解吸收。
极性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