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分析要素
EEG的分析主要从:频率、波幅、波形、时相和位相关系、异常波出现的方式、分布的广度及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等方面进行。
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指某种波在一秒钟内重复的次数,通常用波/秒(c/sec、CPS)或者Hz表示。
对散在的慢波可测定其波长,以其所占的时间来表示。
脑电波的波率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ec以下(通常0. 5~3.5/sec)),10-20μν,出现于额区,不以纺锤样出现,不得多于8-10%,其他各区少于5%。
θ频率带:4~7.5/sec,20-40μν,不超过50μν,双侧对称,颞区多见,不以纺锤样出现。
α频率带:8~13/sec,50-100μν,大脑各区均有α活动和节律,枕区最高,颞区最低。
β频率带:13/sec以上(通常14~40/sec),20-50μν,主要见于中央区和及其前部,以额区和颞区最明显。
波幅(amplitude):
波幅代表一个波的高度,用微伏(µV)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个波从波峰作一垂线至基线的距离,并与在相同增益和滤波条件下所记录的标准信号高度比较来确定的。
在临床EEG,以低、中、高波幅来描述。
一般认为25µV以下是低波幅,25-75µV为中波幅,75µV以上为高波幅。
波形(waveform):
根据脑波沿基线偏转的次数和时相分为:
单相波(monophasic wave):脑波自基线向上方或下方的一次偏转。
双相波(diphasic wave) :脑波沿基线上下方各有一次偏转,形成正-负或负-正双
相波。
三相波(triphasic waves) 脑波沿基线上下有三次偏转,形成负-正-负三相波。
根据脑波形态不同划分为:
正弦样波:波峰圆钝,类似正弦形。
弓形波:波形上下方一方圆钝而另一方尖锐,形成梳状。
棘波(spike waves):形似棘状,所占时间小于70 ms。
尖波(sharp waves):尖波呈尖峰样,时间70-200ms之间。
棘或尖慢复合波(spike & sharp wave complex):由一个棘波/尖波和一个慢波组成。
多棘波(polyspikes):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连续出现。
多棘慢复合波(polyspike wave complex):由2个或2个以上的棘波和1个慢波组成。
脑波的位相:
指脑电波形与时间的关系。
以基线为准,波峰向上为负相波,波峰向下为正相波。
同一时间点两个不同部位的脑波位相一致(位相差等于零)为同位相信号,否则为非同位相信号。
90度位相差时,两个波相差1/4周期,180度位相差时则出现位相倒置(phase-reversal)。
双极导联描记时的位相倒置,对于异常脑波的起源区域具有定位意义。
脑波出现方式:
散在出现:单个出现,无规则。
节律出现:通常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波形、频率相同,波幅相似连续出现的电活动称为节律(rhythm)。
周期出现:突出于背景的脑波或波群,以相对固定的间隔反复出现。
阵发出现:突然出现的,明显突出于背景活动的一组脑波活动。
按出现时限区分:短程(小于1秒)、中程(大于1 秒,小于3秒)、长程(大于3秒)。
脑波出现部位:
同一时间内出现在脑的各个区域、两侧半球基本对称。
弥散性:脑电活动出现在双侧半球的各个脑区,但波形、波幅和频率有不固定、非持续性的不对称及不同步现象。
对称性:两侧大脑半球各对应区域脑电活动的波形、波幅和频率基本相同。
非对称性:两侧大脑半球相应区域脑电活动的波形、波幅和频率明显不相同。
一侧性:异常电活动出现于一侧大脑半球,或者一侧半球为主。
局限性:异常电活动出现于局部区域,附近区域可因电活动传播受到累及。
伪差的识别:
脑电图中的非脑源性电活动
有时与异常脑电活动非常相似
严重时干扰EEG记录和分析,导致诊断错误。
伪差表现多样,根据产生原因分为:
外部原因
仪器原因
生理学原因
注意区分伪差与癫癎样放电在出现部位、影响范围、出现方式、波形特点、波形的演变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描记程序中的诱发试验程序:
诱发试验是脑电图描记中的特殊程序,其目的是在进行临床脑电图记录时,通过一定的方法,增强或者引出异常的EEG活动。
常规EEG检查时的诱发实验包括:睁闭眼、闪光刺激、过度换气、睡眠诱发,在描记过程中应该逐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