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规划所属单位(院):长江大学政法学院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建设日期:2006.10---2009.10二○○七年三月目录一、课程建设概况 (3)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6)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特色 (6)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6)五、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 (9)六、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计划 (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育部“5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历来就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建设工作。
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立项建设;1998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
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为早日将《概论》课程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作出如下规划:一、课程建设概况本《概论》课程1998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2006年申请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为政法学院副院长雷儒金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①中央对《概论》课程的重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就在各高校开设新马克思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等课程。
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程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完善。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1986年3月,国家教委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精神,将高校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老三门”(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改为“新四门”(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8年4月经政治局常委批准,通过了“两课”课程设量新方案即“98方案”,共8门课程。
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
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加强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有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1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9号文件”,确定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即“05方案”,将思想政治政府课确定为四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05年5月,湖北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政治理论课纳入高等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规划,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概言之,“两课”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别是《概论》课程,一直是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课程、主干课程、必修课程和重点课程。
②长江大学高度重视《概论》课程的建设工作。
四校合并前,原城中校区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建设。
课程负责人为王文璋教授。
他是该门课程的全国师专统编教材的主编。
1993年,武育香教授接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负责人,并主编省教育厅组编的同名教材。
1998年雷儒金副教授接任《邓小平理论概论》校级优质课程的负责人。
原东校区很早就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建设,陈大文教授、王金洲教授先后担任该门课程的负责人。
原西校区也一直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加以建设,马敬桂教授、陈松林副教授先后担任该门课程的负责人。
四校合并后,2002年省教育厅批准《邓小平理论概论》为“省级优质课程”,苏先林副教授任该门课程的负责人。
后来,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雷儒金教授再任《概论》“省级优质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
2、本课程师资队伍状况本课程现有主讲教师12人,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如下:(1)职称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助教各1人。
高级职称教师占84%。
(2)学历学位结构: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8人,双学士、学士3人。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5%。
大多数毕业于北大、武大、华师等名牌高校。
(3)年龄结构:50-60岁2人,46-49岁1人,40-45岁5人,36-39岁3人,35岁以下1人。
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超过75%,平均年龄42岁。
总之,该门课程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见下表)《概论》课程组主要成员均有近20年以上的大学教学经历,主讲过3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学考核均为优良,在教学、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好成果。
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1993年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武汉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博士生,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被评为荆州市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两课”优秀教师。
2005年评审晋升为教授,主持省级教学和科研课题6项,参与教育部和国家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0余项。
公开发表教研和学术论文50余篇。
课程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省级教学和科研课题30多项,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200多篇,有1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和地市级政府、学会的奖励。
4、教学内容、条件、方法和手段的改革:①教学内容方面:在构建《概论》课程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②教学条件:《概论》课程涉及全校各个专业、各年层次、各个年级,由于学生基础不平衡、需求不相同,我们长期采用国家和省教育厅统篇教材外,还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同学们的需要,先后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辅导材料》、《邓小平理论若干理论问题阐释》、《江泽民七一讲话辅导教程》等学习资料。
我们课程组还指导学生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和批改学生调查报告,建立健全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的实践基地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环节。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上教学资源,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网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概论》课程组逐步摸索和形成了一整套“两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体系。
始终注意搞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注重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5、教学效果:近几年来,通过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为:①公共政治课考研过关率,据不完全统计,在研究生公共政治课考试中,合格率达40%,且呈逐年上升势。
②同行评价: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历年“两课”教学检查中,我校《概论》课均名列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1998—2000年《概论》课全省抽考和检查均为“优秀”,2001年被评为“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全省两课教学改革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概论》课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
近几年来先后的8人次被荆州市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③学生评价:《概论》课主要成员年终教学质量测评均在85分以上,学生满意率近九成。
6、课程特色:《概论》课程经过10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具体说来:①《概论》课程的师资队伍比较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75%,学历层次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
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体系,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上述10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推广,并受到省教育厅专家和省内外同行的表扬和褒奖。
③教学研究课题和教研成果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概论》课程组主要成员承担教育部重大教研课题1项,主持省级教研课题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50多篇,出版相关著作、教材、教参5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研成果10多项。
④学生社会实践形成特色。
我校学生在“两课”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和“三下乡”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研究论文,既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又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在《概论》课程组教师的指导下,我校学生有50多篇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全省大学生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
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服务团、郢都论坛社,外语学院“阳光号”列车行动,数学学院“树梁之路”等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全省高校的知名品牌。
7、存在的问题:①由于“05方案”的实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变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
课程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差距;②课程组成人员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还有待提高;③社会实践环节还有待充实,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社会实践经费严重不足;④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还有待深入,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省和校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及《概论》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重点,以教研和科研为动力,以教学条件改善为保障,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用2年左右的时间,把《概论》课程建成最受学生欢迎的校级精品课程,为今后早日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