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材分析
2)百般推 Nhomakorabea,动词之特
在《背影》这片文章中,作者用来描述父亲行动的动词可谓匠心独运,字字经典。这对于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具有锦上添花之妙用。首先是动词的重复使用颇具特色,例如:原来,作者的父亲是不准备亲自送儿子的,但又不放心,“颇踌躇了一会”,“踌躇”,动词,乃犹豫不决也。由不送而“踌躇”,说明父亲心里起了变化。文章接着说:“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第二次使用了“踌躇”这个动词。通过对这个动词的重复使用,便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是否亲自送儿子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使文章从“说定不送”到“决定送”的变化更自然,而“踌躇”的结果还是去送,表明父亲对儿子的爱。其次是动词的同义词使用也独具特色。《背影》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这三个动词所写的三个动作都是由父亲发出的。第一次,当父亲说定不送“我”时,散文写道:“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第二次,当父亲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之后,文章写道:“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第三次,在父亲嘱“我”路上要小心之后,散文紧接着又写道:“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上三次描述,作者很有分寸地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嘱咐”的用意是:父亲一再告诉茶房在送行时,要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谈得非常具体,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送儿子但又不放心的心情。而父亲对“我”呢?散文只用了一个字:“嘱”,也有嘱咐的意思,但由于父亲改原来的“不送”为“送”,亲自去车站,所以他就有直接对独生子说话的机会,对儿子说话的机会,也就不必像“不送”时对茶房那样需要说得很多(因为那时恐怕茶房做不到)。一个“嘱”字,直截了当,一下子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也简明扼要地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尽管父亲已当面“嘱我”,但他还嫌不够,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嘱托”则是托人办事的意思,这显然比“嘱咐”又多了一层意思,即“托”。由此可见,父亲的爱子之情也加深了一步。最后是动词连用和与助词联合使用。例如:当作者劝父亲回去的时候,文章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2.文章语言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惜墨如金,句、字斟酌、锤炼,朴实无华,对父亲的语言的描写也只有四句话,但看似过于简单的四句话中却流露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达到了绿树红花的的效果。《背影》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简洁朴实,感人至深
《背影》这篇文章句、字精炼,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课文中文言词语的是用也体现了作者特度的构思。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 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另外,《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处处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却从来没有出现爱字,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一、语文基础知识分析
1.文章结构
背影这篇课文的结构层层递进,段落与段落之间相辅相成。
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写“我”惦记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写“我”的家庭祸不单行,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交代了背景,也为下文做了铺垫。第三部分是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写“我”与父亲在浦口送别,精心描绘父亲的“背影”,把浓浓的父子情写得形神交融。第四部分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
的家境一日不如一日,父亲老境颓唐,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作品记叙的是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爱子、子怜父的深切感情。
只一千多字。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前两个自然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背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详写,集中写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
《背影》教材分析
———————————————————————————————— 作者:
———————————————————————————————— 日期:
ﻩ
背脊上的爱与生命
——朱自清《背影》教材分析
教材:《背影》,作者 朱自清,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1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