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车行》课件

《兵车行》课件

频 繁 征 兵 (纲) 超 期 服 役
战 事 祸 农
士 兵 命 苦
百 姓 怨 愤
战 争 惨 烈
关键句: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庭”二句有怨有愤,可谓是诗中的警策之句,也是本诗的关 键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深刻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苦难,一语道破了苦难的根源,强烈抨击统治者的黑暗和残暴。 这种果与因直接相衔对比的句式组合,把战争灾难写得极为痛切极 有力度,极其强烈集中地展示了朝廷意志造成的流血成海的历史荒 谬性。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总纲。 两句形成鲜明对比,概括了本诗 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 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 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 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 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大道两侧,无以计数的百姓。人头 攒动,张目驰望。队伍快速通过人群。 一衣衫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 群冲向队伍,拦住了青年汉子的行进,一 童子踉踉跄跄跟上,牵住了汉子的征衣。 青年汉子摸摸童子的头,推开女子迅速赶 上行进的队伍。女子瘫软在道旁。童子哭 叫。路边拥挤的人群。一张张愤怒的脸。 哭声、呼叫声交织一片,压过车声、马声。 青年汉子回头,两行清泪落下。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 的伟大诗人。诗雄百代,光焰万 丈,术才力 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包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 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 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35岁前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 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岁后 第。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寓于成都杜甫草堂。诗作、《蜀相》《登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这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阶级穷兵黩武。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70年,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 别 场 面 悲 壮 倾 诉 心 声 凄 苦 忧 国 忧 民 情 深
文本研习:
重墨铺染: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有声有色,有物有人。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 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 离子散的悲剧。称行人不称士兵,形成不和谐 的感觉。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点出古 今征人的命运结局,以青海伐吐蕃之役的结果预 言云南讨南诏之役的必然。“古来”一句道尽战场 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人与人的对话, 变为人与鬼的对话、生与死的对话,强化了社会 的危机感和历史透视的深广度。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悲痛] 拦 道[焦急] 哭[无奈、愁苦]。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文本研习 诗眼所在: “点行频”,是叙事总纲。既为
下文蓄势,又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点出了造 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人民的家庭生活。 频繁的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血腥的战争葬送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小结
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 草堂三五里,沉郁顿挫野老心
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_
《杜诗详注》
杜 甫
兵 车 行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 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 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 学习。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 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 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三千人损 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 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 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 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 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 朝廷乃大举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 写的。
三读诗歌,鉴赏技巧 1 章法严密。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 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 二是层层递进。 2 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 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 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 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 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感情基调:(悲愤)怨 愤(激愤)
. 理清思路: 1、送别场面
天怒人怨
2、征夫控诉
文眼:“点行频” 重
说明征役的无比沉
凄 惨 诀 别
层层推进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脉络层次:
二、分为三层,开头七句,写边疆连年征战,
一、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
行人被征召戍边,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百姓造成的灾难;长者十四句为第三层,具体地 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
“道旁”十四句为第二层,写连年征召和战争给
写了征夫久不得息百姓惟恐生男和战场尸骨遍野,
主 旨: 诗人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 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 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批评时政, 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 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 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 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请合理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想 象
满天阴霾。
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战马的阵阵嘶鸣 声,喧闹混杂不清的人声,越来越响。尘土飞 扬的大道。军旗、战车、队伍。一队队军人, 全副武装,杠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一军官 模样的人挥动着长鞭催促队伍前进。 一张青年汉子的脸,脸上露出无奈的表 情。几张军人的脸,有的两鬓染霜,有的满脸 稚气:个个脸色凝重,一言不发地快步跟进。
诵 读
基础知识:注音
车辚辚( ) 马萧萧( )云霄 )
哭声直上干(
归来头白戍(
千村万落生荆(
)边
)杞( )
车辆隆隆响,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战马萧萧鸣,出征 耶娘妻子走相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 尘埃不见咸阳桥。腰。爷娘妻子儿女 牵衣顿足拦道哭, 奔跑来相送,尘埃 哭声直上干云霄。 飞扬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 衣服顿脚哭,哭声 直上天空冲云霄。
点此看杜甫草堂
歌行,古代诗歌的 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 的意思,
解读杜诗的钥匙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欣赏课文朗读
方 法:
一、找诗眼;二、定基调
三、寻关键;四、理脉络 五、明主旨;六、知妙处
亮点: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理由: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白居易说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处 杜甫却如此说。反差极大。在封建社会,人们 重男轻女,生男则有弄璋之喜,生女则弄瓦之 恶;可是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 “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 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 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 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战争给人民 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因此古人才有“宁为治世之犬,不 为乱世之人”的感慨。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 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 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 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 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 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亮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理由: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 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 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 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 “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 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 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 以复加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