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兵车行》课件

杜甫《兵车行》课件


这两个句子,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下句是 哀叹之辞,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 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政策的有力控诉。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白居易<<长恨歌 >>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 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 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 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 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 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 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这是一幅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震撼人心 的惨别图。
请合理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这幅画面
想象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 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 夫的爷娘妻子儿女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 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 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 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 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 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小结
1.造成惨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苦难根源
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统 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 战争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 主旨。
2.“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 开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下文叙事的总 纲,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 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 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 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答:(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 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 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 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 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 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句诗 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 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 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刚从前线 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他们,即征夫; 2.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动词)。 3.或从十五北防河: 有的。
三、 1.役夫敢申恨 2.信知生男恶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低眉信首续续弹 怎敢,不敢,岂敢 确实 确实 随意 (副) (副)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烟涛微茫信难求。 讲信用(动) 真实的(形) 媒人 确实 诚实 (形) (名)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 进士未第。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 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这一 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 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 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 武。
执教:淮安市阳光学校高二年级语文组 胡建
•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居长安城 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 陵;又因担任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 称他为杜工部。杜甫的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尊称为诗 圣。 •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 •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 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 终年59岁。 作者简介
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天阴细雨,景象阴森
3.修辞方面
尘埃不见咸阳桥
夸张
反问
顶针
边庭流血成海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 千村万落生荆杞。 役夫敢申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想一想 写一写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从 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 么作用?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不时 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 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 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 深思。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整体把握
把握文意,并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
沉郁顿挫
诗 眼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行人但云点行频 ②内容——一是前呼后应,二是层层推进。 前呼后应:“牵衣顿足拦道哭”(生离死别之意) “边庭流血成海水”(此去决难生还) 开头:行人出征 “千村万落生荆杞” “禾生陇亩无东西” 结尾:征战结果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 诗中有什么作用?
所写内容: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生死离 别之情,实际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 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作用:这两句诗是第一段的关键所在。 前四句都是为它做铺垫的。为全诗奠定了悲 凉怨愤的基调,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 用,因为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 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答 :尾联用对比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 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反 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 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 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 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二 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 用?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 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有 什么含义?
语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 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
连续的四个细节动作,把送行者那种 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 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 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 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 的悲剧。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 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 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岁后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诗作: 《蜀相》《登高》《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其诗
• 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 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 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 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 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 有停顿转折。 •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 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 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满天阴霾。
想 象
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战马的阵阵 嘶鸣声,喧闹混杂不清的人声,越来越 响。尘土飞扬的大道。军旗、战车、队 伍。一队队军人,全副武装,杠着长枪, 腰插弓箭走来。一军官模样的人挥动着 长鞭催促队伍前进。
一张青年汉子的脸,脸上露出无奈 的表情。几张军人的脸,有的两鬓染霜, 有的满脸稚气:个个脸色凝重,一言不 发地快步跟进。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 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 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 果。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听朗读,整体把握-感情基调
思考:萦绕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 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 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 的基调。
一、二、
重点字词
妻子:妻子儿女;
走:跑;
1.耶娘妻子走相送: 耶——爷;
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