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感悟;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文化动和五四时期,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强烈爱国精神、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个人素质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通过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100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希望,人们以为清朝一倒,万事自好,以为中国从此可以独立,富强,民主。
然而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那么中国民众和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有什么“巨大的希望”,当时的社会又怎样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呢?1、背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能保住政权,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人民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此执政的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假共和,真专制”,袁世凯进行企图称帝。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趋于萎缩。
思想文化:思想方面由于西学的传入和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但袁世凯为称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这一切都显示中国社会“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落差”,强烈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文化运动出现了。
师:新文化运动出现于那样一个激荡的年代,是什么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请大家阅读课本。
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解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17年,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时北大的名声不好,由于开办时收的学生是“京官”,所以学生一向都被称为“老爷”。
学生对教员的评价,不是看学术水平,而是看他在政府中的官阶。
教员在这里也多是敷衍塞责,上课时读讲义,不管学生听与不听;考试时把题目和范围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怀恨和顾全自己的体面。
蔡元培到校后,针对以往的陋习加以改革。
他在就任的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为此他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治校方针。
所以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出现了身着各种服饰的教授,有着西装的,有蓄辨长袍的……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在这时,《新青年》迁到了北京。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那么这些新文化的倡导者们到底希望中国向何处去?他们又用什么样的新思想来改造着旧思想呢?2、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指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
民主又叫德先生(Democracry);科学又叫赛先生(Science 科学: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时期,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
一次,胡适在北大讲课,有位同学站起来责难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没有的。
”那位同学反驳道:“肯定是有的。
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文写的,看来也很省字省钱。
同学们如有兴趣,可根据我不愿意从政的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咱们比较一下,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十分钟后,大家挑选出一份用字最少、表意完整的文言文电稿,其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不无幽默地说:“这份复电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即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则既含有对友人费心介绍的感谢之情,又有暗示拒绝从政之意。
可见,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差别。
”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白话文,白话文在社会上普遍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文学革命”3、评价(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谈到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同志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的坏就是绝对的坏,所谓的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问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导致这一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1917年,饱受一战苦难的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的消息,敏感的新文化者们透过这扇窗户又看到了什么?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
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
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李大钊(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提问: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接受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你们为什么会接受一种思想?学生:它是正确的,而且适合自己。
答: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十月革命已经证明了其正确性。
2、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社团、办杂志、工人学校。
四、课堂小结:新文化运动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又转变成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和传播者、实践者,真正找到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
近代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经历了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思想。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走英日君主立宪道路,到走美法民主共和道路,到以俄为师,再到走自己的路,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五、课后习题:1、下列各项,属于新文化运动兴起根本原因的是:()A 帝国主义列强在辛亥革命化后加紧侵华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C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袁世凯推行的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思想尖锐冲突答案选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治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答案选C该题求解的答案是中国近代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的事件,也就是带有政治斗争和思想解放双重性质的事件。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仅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起步,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但不具备政治斗争的性质。
符合条件的只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它们既是要求变革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也在近代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思路较为清晰,补充了一些原始材料来活跃气氛。
但由于是新手,经验不够丰富,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方面做得不够好。
通过课堂讲授以及课后训练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有以下两处:1、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须让学生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壮大才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关于中国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如何由器物——制度——思想文化逐步深入。
甲午战前,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甲午惨败,一方面证明洋务运动有不足,另一方面反过来证明变革制度的合理性。
所以甲午战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经历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个阶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让中华民国有名无实,陈独秀等人认为需要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以唤醒民众觉悟。
七、板书设计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兴起时间标志一《新青年》的诞生代表人物思想阵地活动基地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二、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何接受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传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