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进生转化案例4篇(一)

后进生转化案例4篇(一)

后进生转化案例第1篇(一)差生转化案例分析学生姓名:高天伟学期初:这孩子有个性、不好惹很难管理,长得那副模样就很霸道。

于是我认为他是我需要花费大部分精力、重点盯防、改造的“大人物”。

(一)表现: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自从他上学以来,上课发言从来不举手,张嘴就说,毫无纪律可言,行为与一个中学生的标准相距甚远;他不仅仅回答问题不举手,而且经常用小动作招惹其他的同学,惹得都反对他;他经常欺负同学,有时候上课拽女同学的头发、无缘无故的骂人,有很多的同学都不愿与他为邻;学习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

(二)原因:透过与家长联系,我逐渐了解到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细节。

他从小与爷爷奶奶一齐生活,老人只注重对他的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

在这个环境下,他上到初中,透过对他的了解以及亲眼所见,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习惯太差,从小就没有人管理,养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他很喜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因而,有此前那样的表现。

在这个孩子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孩子的缺点。

但是,我坚信只要发奋、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切便会迎刃而解,包括这样的孩子也不例外,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三)措施及效果:针对高天伟的状况,我为他制定了帮教措施,决定从学习习惯入手。

对于他上课没有规矩的缺点,不能指望他一天、两天就改变,要循序渐进。

有了好的表现,就及时表扬、鼓励;不好了,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告诉他就应怎样样,正因在他的内心中并没有真正建立作为一名学生的标准。

就这样,一个月过后,经过了我无数次的提醒、鼓励,他上课不举手说话的毛病基本上得到了改正。

状况刚有好转,以后发现的问题,却真的是让我挠头,让我真正发现这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

基本的规矩懂了,但是好景不长,正因他基础差,课上的资料对他越来越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他的注意力逐渐由上课转化为招猫递狗,不是捅捅这个,拽拽那个,就是趁老师不注意换个座位、发个怪声什么的。

几次找他谈,根本不管用:当着我的面表示的很老实,但回去后他仍然是屡教不改。

许多科任老师上课要么往我这送,要么干脆让他到外边站着。

在这种状况下,我联系他的家长。

他的家长只是普通的农民,很朴实,一见老师就只会说好,再说深了,就会抹眼泪。

这样的家长,能够指望他做什么,他拿孩子更加的没办法,他们的话,甚至还不如老师的话管用呢。

看到此景,只能把期望放在孩子和我的身上,我决定自己干。

与此同时,我利用多种奖励、惩罚措施来鼓励、引导他。

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他参与的用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他上课认真听讲,尽量弥补他的损失。

接下来他只好了两个星期,上课、听讲能够基本完成作业。

随后,又原形毕露,恢复了他本来面貌了。

能够说,这个时候高天伟的眼中只有我,其他老师,包括校长他都不大放在眼里。

仔细想想,作为初中生起码就应懂得对师长礼貌吧,为什么在他的身上会出现这种状况,大概与他的家庭教育有关联吧。

于是,我郑重的和他讲讲礼貌懂礼貌和遵守纪律的必要性、重要性,他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不礼貌以及同学们对他这种行为有什么感受。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却留给我更多的思考,在他的身上,还有哪些我还不了解、还不曾了解的东西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时隔不久我前边对他所做的所有工作付之东流,一切又恢复了最原始的状态,甚至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不易管理了。

也就是正因这些工作收效甚微,我才真正认识到教育并非是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曲折、艰难的过程,要将这些恶习从一个人身上驱除干净是要付出汗水、精力、爱心等等。

教育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

应对他反复无常,我的发奋似乎没有任何作用,我该怎样办?那个时候的我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是真的束手无策,没有良方能够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就是作为一名老师的我良知。

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一个良心活,也许并没有人去监督你怎样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一个孩子对于我的教育或许没有什么太多的影响,他的存在不会影响到大家对我的评价。

但是在我,一个教师的心中却深深的明白,自己怎样对待这棵刚刚发芽的幼苗,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的一生。

我的放下也许是一时的,但是对高天伟来讲,能够说是对他一生的放下。

也许正因这个放下,他的未来变得更加的坷坎、曲折。

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怎样能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呢?没有别的办法,没有退路可言,只能迎难而上,只要有可能,就不能放下。

在这种状态下,我时时鼓励他,同时也鼓励自己。

对于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果断批评,能够说虽然他还是大错小错一齐犯,但是他有意识的克制了一些。

一向到了这个学期,偶然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却改变了我们之间由来已久的敌对状态。

在学校的一次群众大扫除上,我惊奇的发现,平时爱偷懒的高天伟竟然满头大汗的用力去劳动,而且还颇有一番业绩呢!于是,我对他说:“小高,你真行啊!真够棒的!”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其实叫他小高是我一时高兴对他所用的称呼,没想到这个称呼却真的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他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叫我什么?”听了他的问话,看着他不好意思的脸,我突然觉得这虽然是两个小小的字眼,对他来讲却异常重要。

之后劳动中,他干得十分卖劲,再没见过他偷懒。

学习上也比以前发奋、刻苦了,从不问问题的他,经常跑到我的身边来问这问那,上课也爱回答问题了。

有一次,他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全组中排第一名。

看着他的变化,比较着他以前的种种,很难坚信这就是那个以前让我时时牵挂、时时担心的高天伟了。

不管是在他做对、做错时,我都这样称呼他,每一次都会看到他瞪大眼睛认真倾听。

看着他的变化,我也经常想,难道真的就是正因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使他改变吗?当然不是,这也许就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吧。

以前所做的都是在积蓄能量,而今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使他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慢长,但是毕竟我们等到了这一天。

但是,在他的身上,也会时常出现一些小问题,正所谓“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虽然从此刻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完美,但是对他来讲,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没有理由不坚信,他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未来还很漫长,有了第一步,他距离成功还会遥远吗?在这之后,他态度变得用心上进了,作业也能够完成了,上课能够认真的听讲、用心回答问题了。

他变了。

好像我也变了。

原来一提起来就好像如临大敌的感觉不见了。

他变得可爱了,我也从这个教育中感受到了成功、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人的满足感。

(四)结束语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高天伟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刻、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

应对着他的改变,此刻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发奋,他必须会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后进生转化案例第2篇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后进生的转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对他们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以下我就以我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案例来说说我对后进生教育的看法。

小宝,重庆人,随父母来到成都就读于我校。

这个孩子脑瓜不算笨,但学习习惯极差。

书写极其缓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几乎天天都要在课堂上打瞌睡,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导致他成绩不理想,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

找出原因,对症下药要想改变这个孩子,首先得先了解导致他养成这些坏习惯的原因,所谓“对症下药”嘛!所以我决定到这个孩子家进行家访。

他家暂住在学校附近一农房里。

一跨进他家的院子,一股类似香蕉水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

原来,他们租下了这两层小楼,开起了一家小型的皮鞋加工厂。

楼下是厂区,楼上两间房是卧室。

楼下的房间里、院子里堆满了加工皮鞋所需的一些材料:整张的、零碎的皮料、成型的鞋跟、各种各样的皮鞋饰品以及胶水等其他制作皮鞋所需要的东材料。

刚才的刺鼻气味就是这些材料散发出来的。

加上孩子家长在内有七八个人正在加工皮鞋。

孩子家长见到我有些诧异,忙放下手中的活,站起身,双手使劲地在胸前的围裙上不停地擦拭,可仍然擦不掉手上的污迹。

和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刚到成都时,都在皮鞋厂打工,工作时间长,人很累但挣不了几个钱。

于是,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以后,夫妻俩就自己开了一个小型的皮鞋加工厂。

刚开始,只有他俩,后来,又找了几个工人。

现在生意还不错,比以前在皮鞋厂打工强多了。

皮鞋厂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是否在做作业,作业完成没有,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他们压根儿不知道。

而且,他父母的文化层次都不高。

母亲勉强读完了初中,父亲只念了小学二年级。

家长无意识也无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做作业拖拉、缓慢的坏习惯。

因为晚上玩到很晚才睡觉,所以第二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老打瞌睡。

我想让家长配合,共同改变这个孩子。

于是,我提出了我的想法:希望家长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主要检查孩子是否按时休息。

真情相待,感化家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孩子的情况没有得到任何变化。

在给家长的电话中得知,家长根本就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

孩子的爸爸甚至还表露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学习不行就算了,我也没读过太多书,不照样挣钱?”我顿时无语。

此时,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会让他们改变这样的看法。

怎样才能让家长愿意配合我改掉这个孩子的这些坏习惯呢?我陷入了沉思。

阅读相关书籍,查阅大量资料,我制定出了适合于该生的转化措施。

我发现孩子书写速度缓慢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汉字的书写顺序,同时他握笔的姿势也不正确。

利用课余时间,我手把手地教他握笔姿势、汉字的书写规律。

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虽然做作业的速度仍然很慢,但比以前快了很多。

于是,在班里对他进行大肆表扬,看着他沾沾自喜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同时,我给家长发了一封“捷报”。

“捷报”的内容如下:“尊敬的小宝家长,您的孩子在书写速度方面进步很大,特发此捷报,以兹鼓励。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您的鼓励,希望您能多赏识孩子!”落款,您的朋友:孩子的钟老师。

这样的次数多了,家长也确实看到孩子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关主题